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网络正在渐渐蚕食孩子的专注力

网络正在渐渐蚕食孩子的专注力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1.0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失去的“专一”许多小学老师随时在怀疑他们班上的学生是多动儿(ADHD) 或注意力缺失症(ADD),大学教授都在抱怨,要叫他们学生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变得非常困难,甚至连文学系的学生都有这方面的问题。


网络正在渐渐蚕食孩子的专注力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在耶鲁大学当客座教授时,问一群即将毕业的高才生:“告诉我,大学四年当中,有哪一本书深深地影响了你?”
现场鸦雀无声。
他惊讶,耶鲁耶!这是全美国的精英,大学四年,难道没读过一本好书?
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你不懂,那不是我们阅读的方式!我们真的很忙很忙,阅读,只是为了把课修完。”
全场在静默中,那是他们的点头方式。
然后有另外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的确,有些书真的很重要,我已经把它们收好,打算毕业后,找时间,好好读一遍。”
布鲁克斯教授顿时内心澎湃,用力压抑着几乎爆发出来的真心话:“如果你在大学都找不到时间读,毕业后,就更没空把他们读完了!”
“那次的对话让我思考:这些年轻人,到底被怎样的文化缠身了?这个精英至上的社会产生出来的灵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教授感慨地说。
专心听一个演讲,读一本书,做一顿晚餐,整理一个房间。一次只做一件事,只用一个感官,只有一个目的。
一,成了网络世代最难得的数字。
是精英文化的压力,加上科技文明提供的机会,让学生失去“一”的自由?
是速食模式的养成,加上网络资源供给的选择,让学生失去“一”的享受?
在这个标榜多重选择和速度的世代里,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为又多又快而感到骄傲吗?
我们的专注力还不如一条金鱼?
你听了不少家长抱怨,说是网络视频和游戏把孩子的宝贵时间盗走,是社交网站和媒体让孩子不能专心念书。但也许,我们更应该想想,那些看起来不需要父母担心的优秀学生,因为网络提供了许多的捷径和选择,让他们的时间运用太有效率,到一个地步:眼睛塞满了,脑子塞爆了,只有一颗心,晕了。
我不知道他们要的这么多,会不会因为无法咀嚼,而在大鱼大肉面前静静地饿着,我也不知道他们习惯了这种“All you can eat”(吃到饱)的虚拟生活模式之后,会不会在走到现实生活里时,根本无法容忍必须慢下来,简单化的人生?
多工,到底是自由?还是变相的牢笼?
我想念“一”。
一,是创造主给人心的专利。
一,是通往灵魂深处的窄路。
恋爱的美丽,在于把心聚焦给一个人;忠诚的可贵,在于把心献给一个主人;阅读的魅力,在于把心租借给一本书;虔诚的价值,更在于把心投靠给一个上帝。
当我们面对网络诸多选择而欢庆时,专一的能力,似乎正在悄悄失去。
刚好在网络兴起的年代里养大了三个孩子,我看见他们学习工具的蜕变。这些年间,专家和科技联手合作,无论是玩具或是教育游戏,全部强调多重感官刺激,简明易懂的模式,从事教育者只谈效果时,这些努力变得很有道理:如果暂时专注力不够,就用其他方式来弥补,不管听演讲,或是学校上课,大家尽量用多媒体,并且缩短时间。
于是,让学生上完一堂课的目的达到了,让听众听懂一个信息的目的达到了,但更深的隐忧,却从此埋入现实人生:在需要“一”的亲密关系里,专注力不够,持续力缺乏的年轻一代,那么无法适应,跳来跳去。
两个本来应该深情相对,谈天说地的情人,变成各自手持一机,边滑边聊的网络情侣;一对陪孩子到公园玩耍的父母,本来应该坐在秋千上,抱着孩子溜滑梯,在沙堆中与孩子合作堆城堡,但——每次到公园的时候,我看见的却总是孩子孤零零在那儿走来走去,父母则各自拿着平板看起电影或对着手机傻笑,偶尔举起来为孩子拍照。渐渐,我看到脸书上那些亲子活动照片时,会产生疑惑:网络上的幸福画面跟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我该相信哪个才是真实?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发表过一项研究,公元2000年时,人类平均专注力是十二秒,然而到了2013年,成人平均专注力只有八秒11。
八秒钟,很差吗?
一条金鱼可以有九秒钟的专注力,所以,如果你和金鱼同时去听演讲,你已经开始魂游象外时,金鱼还在专心听讲哩!
根据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资料记载,造成专注力削减的主因是外在过多的刺激。而主要接受刺激的来源,就是网络。
虚拟世界不但提供各式各样的刺激,并且也宠坏我们越来越无法等候的注意力。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不耐烦一个网页需要等超过五秒,才能下载完整,那些抓着网络商机不放的行家明白:他们放在网络上的广告只要拖延一秒钟出现,就会丧失11%的过客,因此要快,更快,快!快!快!

吸睛的意思,就是说在最短的时间里面给予最大的刺激。

网络正在渐渐蚕食孩子的专注力 第2张

平  衡
“我们的大脑神经会调整,改变,去适应新的数码科技,然后创造出另一种新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你们不要太担心!”
这是念大学二年级的女儿听到我对许多网络“现象”提问,并且开始写文章讨论时,丢过来的回应。
我担心吗?
面对每个世代的科技转化,大概只有几种可能:
一是有权有能的专业人士,他们或者伸出双手用力推动,或者用力抗拒。
二是随波逐流。
三是用唠叨批评一路念到自己从历史的洪流中消失。
我呢?至少我接受女儿的提醒,网络新世代的孩子们看不见我心里对探讨的渴望,却看到了皱得很紧的眉头。
其实,我是那个相信无论外面的东西怎样更新,大脑神经怎样调整组合,人的里面,总有一些不会改变的东西的人,我探讨,因为想从文明的大鞋底揪出践踏不碎的宝贝,重新好好珍惜爱护他们。
改变不可怕,改变只是取舍的游戏,添些什么,捡些什么,秤的两头上上下下,如此而已。
网络世代,不准备改变的人,就像坚持站在舞台上穿同一套戏服讲同一个台词的演员,后面的布景换了,身边的演员换了,他不改变自己,其实也是另一幕戏的开演。
所以改变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不变的东西被误以为可以变,结果跟着退换掉了,其实却未曾消失,只是孤零零地躺在人心底发酸。比方被专心相待的渴望和被耐心等候的必要。
我们可以用科技缩短一棵植物长大开花的时间,却不能把人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浓缩太多。
孩子口里总是一颗牙一颗牙地冒出来,每颗牙都配得一个隆重出场的欢迎;又一颗牙一颗牙地掉下来,每颗牙都在争取一个谢幕退场的欢送。
你会告诉小孩说“让我一次把你所有的生日庆祝完,这样比较有效率”吗?
你会对再一次跑来说他跌倒流血的儿女说“上次你跌跤时我安慰过你了,不需重复一次我的关怀”吗?
你不会,因为没有眼前的专注,就没有持续情感的交流。
这些必须被专注的细节,从来无法靠科技一次完成,当我们习惯在虚拟世界里扫描度日之后,现实里那些必须被慢慢阅读的宝贵内容,但愿,不要因此被跳行带过。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