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隔代抚养 别“隔”了教育

隔代抚养 别“隔”了教育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1.8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为了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中,而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抚养,隔代抚养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隔代抚养 别“隔”了教育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为了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中,而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抚养,隔代抚养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认为隔代抚养弊端多多,认为隔代抚养只能是不得已的选择。隔代抚养的弊端真有那么多吗?如果这是不得已的选择,家长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情景1:  嘟嘟爸妈工作很忙,嘟嘟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对小嘟嘟非常娇惯。嘟嘟4岁多了,吃饭还要奶奶一口一口喂。每次到外面去玩,走不了几步路就缠着要奶奶抱。

星期天全家人去动物园玩,爸爸妈妈出门前先与嘟嘟“约法三章”,出去玩要自己走。嘟嘟答应得好好的,可进动物园刚走了10来分钟懒劲就上来了,又赖着要奶奶抱。

爸爸妈妈问:“你的脚呢?没有脚我们就回家了。”嘟嘟说:“奶奶就是我的脚。”爸爸妈妈还想批评嘟嘟,奶奶却哈哈大笑:“瞧嘟嘟多聪明!算了算了,开开心心来玩,干吗扫兴呢?”说着就去抱嘟嘟,爸爸当然不好让奶奶抱他,只好自己抱了。

情景2:  6岁的壮壮是个典型的留守孩子,父母都在城里工作,1岁不到就被送到乡下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只有节假日爸爸妈妈才回来看望他。

别看他平时能说会道,什么神舟六号、奥运会、F1,可每次他爸妈打来电话时,他却完全成了“小哑巴”,或者就只会“喂,你好,再见”。

尽管每次奶奶都在一旁提示,“告诉爸爸妈妈昨天在动物园看到了什么?老师为什么奖你五角星啊?你待会准备到哪里去玩啊?”可壮壮还是半天憋着不吭声,常常是电话那头的爸爸妈妈问一句,他就胡乱应一声,不到一分钟就把电话甩给爷爷奶奶了。

有调查显示,中国60%以上的少年失足与隔代抚养不当有关。青少年网瘾在隔代抚养或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

另外,隔代抚养家庭的孩子,其中等程度以上的恐怖问题的发生率,是非隔代抚养家庭孩子的3倍。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隔代抚养还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是因为:  老人们青春不再,激情衰退,冒险精神缺失,这一切,必将在长期由他们照顾的孩子身上打下烙印。多数老人抚养的孩子胆小、孤僻、不独立,缺乏冒险精神和创造性。

祖辈与孙辈间,常有特殊的“隔代亲”存在,这种感情容易使他们给到孩子过多的自由和宠溺,造成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任性、自私、娇气等。

老人抚养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更难适应未来社会,因为老人的养育观念很难突破过往经验,无法及时洞察或预见到当下或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核心精神特征或竞争力。

老人抚养孩子在客观上容易导致年轻父母与孩子之间感情淡漠,关系紧张,给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  “隔代抚养”是个很粗放的提法,1000个隔代抚养家庭有1000种模式,每个祖辈抚养者的气质、文化程度、观念、能力也不一样,祖辈与年轻父母之间的互动质量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在我们国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寄养,孩子在较长时间内一直跟祖辈而不是父母生活在一起。

二是混养,祖孙三代同在一个屋檐下,父母与祖辈共同养育孩子,白天祖辈照料,晚上父母照料。

三是轻度寄养,孩子周一至周五由爷爷奶奶照看,周末父母自己带。

四是混住寄养,虽然孩子与祖辈和父母同住,但基本上由祖辈照顾,父母过度忙碌或不负责任到根本不抚养照顾孩子。

隔代抚养有值得肯定的一面,老人们有充裕的时间、精力、耐心,可以给到孩子比较细致的照顾。他们有抚养孩子的经历,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往往要比孩子的父母有经验。尤其是那些身体健康、思想开明、能接受新事物的老人,更是如此。

以上几种情况下的隔代抚养对孩子的影响程度是很不一样的,其中混养和轻度寄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相对小一些,不会直接影响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父母也还可以对老人们的养育观念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

完全的寄养或混住寄养型弊端最大,这类孩子跟父母之间有可能终生都难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未来还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人格问题和学习、行为障碍。

隔代寄养下,父母该如何施教?   寄养型或混住寄养型孩子  寄养型或混住寄养型孩子患心理疾病的几率比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很难与父母建立起正常的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关系。

我们知道,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孩子内心产生安全感和行动力、价值感的最重要前提,一个人在幼年期或童年期得不到来自亲生父母的爱,其后果有可能会使他冷漠无情、仇视社会、厌恶人生。

身为父母,不应该轻易做出把孩子扔给老人的决定。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尽可能多给孩子打电话、写信,或通过即时通信软件或视频聊天等方式远距离接触孩子,让孩子明白,爸妈虽不在身边却仍是他生命中最爱他、关心他的人。

二、尽可能定期看望孩子或把孩子接回家小聚。三、提高与孩子短暂相处时的质量,尽量满足孩子的感情需求,给予欢乐,而不是只过问学习。

混养型孩子  混养在客观上增加了养育孩子的难度。孩子的心理很奇妙,他们接受合理要求或放弃无理要求的几率与围绕在身边的人数的多少往往成反比。

年轻父母可以透过以下努力来减少负面影响:一、与老人提前沟通,让他们明白,父母是养育孩子的主角,他们是协助者,不能把这个角色弄反了。

当自己在照顾孩子或管教孩子时候,不管是不是做得合理或有效,老人都不要急着来干涉、批评、围观,有建议可以事后单独沟通,更不能充当孙子的保护伞。

二、与老人有分歧的时候既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碍于老人脸面而发现问题也不指出,同时又要学会巧妙表达自己的想法。三、一定要承担起照顾孩子的大多数工作。

轻度混养孩子  跟混养型相比,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婆媳冲突,也避免了因育儿分歧而造成的养育难题。

不过,既然选择了让孩子一周中有5天都跟着老人过,就不要因孩子依恋老人而有受伤的感觉,也不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归罪于老人的养育方式。

虽然与老人没有住在一起,但在一些大的育儿原则上还是要沟通,达成一致,不然,孩子跟祖辈在一起时被要求向左,跟爸妈在一起又被要求向右,爸妈和祖辈又互相推卸责任,那就没办法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了。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