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宝宝恋物需要纠正吗

宝宝恋物需要纠正吗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9.8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家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十分依恋某件物品的现象吗?这样的现象好吗?需要戒除吗?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说说宝宝的那些恋物情结。

壹丨恋物情结是怎么回事?

很多宝宝都会有钟情于某种物品的行为,这种对物品依恋的倾向,是属于安全感的慰藉,并不是病态,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消失。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度期所产生的行为。大部分发生在6个月至3岁之间。

每个孩子都渴望有一个始终陪伴自己的人,一个专属于自己并且从不会消失的人,当然妈妈是首选。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期待根本无法实现——陪伴者不可能无时无刻在身边。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物体恒定”概念,一旦看不到了一个人或物在眼前他们就会觉得这个陪伴者似乎是彻底消失了。这对于幼小的孩子是一种仿佛世界崩塌一般的打击与伤害。

宝宝恋物需要纠正吗

为了弥补这种伤害,孩子就会将这种渴望转移到某个特定的物品上。这个物品,称为"过渡客体"。对于孩子而言,过渡性客体就是他心中稳定母爱的一个象征。在这些客体中,都是他最熟悉的味道,可能有妈妈的乳香,还可能有他自己的体味……它们像一个随叫随到的伙伴,每当宝宝需要时,它都在那里,随时可以填补安全感的空洞。

虽然不能完全代替爸爸妈妈,却会把分离的伤害降低,给孩子带来温暖而熟悉的感觉,让他觉得,妈妈一直都在我身边陪着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赖安抚物的孩子,其实是他们开始逐渐长大探索环境、学习独立的同时,寻找父母这个安全堡垒在身边的存在和支持,让他们产生一种“安全感”。

贰丨如何看待孩子的“恋物”行为

年前又被玩火了一把的动画片《小猪佩奇》里,佩奇的弟弟乔治也有一只形影不离的恐龙先生,他吃饭、洗澡、睡觉、外出玩耍随身带着恐龙先生。姐姐佩奇、猪爸爸猪妈妈都非常尊重乔治的恐龙先生,吃饭时和恐龙先生开玩笑,睡觉时和恐龙先生道别。

我们可以借鉴猪爸爸猪妈妈的做法,对孩子的恋物行为表示——尊重。也许在成人眼里,安抚玩具不过是一件填补安全感的、没有生命的工具。但对孩子而言,他们彼此陪伴、安慰,互诉心事,安抚玩具已经成为了有味道、有温度、有情绪的、再真实不过的小伙伴。

孩子恋物是一种心理需求的体现,有安抚玩具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不能让孩子和安抚物品强行分离。强行分离会大大降低孩子的安全感,会使得他们更加不敢与人交流沟通,更加想念、依赖自己身边的物品。

叁丨爸爸妈妈需要做什么?

宝宝依恋物的存在,归根究底代表的是一种需要更多爸妈关爱的讯号。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和孩子发生更多的亲密链接,给足孩子情感滋养,让孩子不需要将情感寄托在别的事物身上。

更多的身体接触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用力拥抱、亲吻、爱抚宝宝,坚定和清楚地对他表达爱,告诉他“爸爸妈妈最爱你”。

充满爱意的抚触按摩会给宝宝积累充足的安全感、爱和自信,为他们的成长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质量的陪伴

真正的高质量陪伴在于投入、倾听和反馈。比如每天花10分钟集中精力,放下手机、放下工作,专心和孩子一起涂鸦,一起做手工,一起讲绘本,一起运动等等。

当你全心投入参与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接纳和尊重,是爱孩子的集中体现。在这高质量的陪伴中不仅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同时也能增加亲子亲密度。

拓展宝宝的社交能力

多让孩子和小伙伴们玩耍,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让宝宝从“恋物”的注意中转移出来。在有了同龄人的陪伴玩耍孩子的注意力就可以从假想的“玩伴”上面转移开来,渐渐减少对依恋物的依赖。

说到底,爸爸妈妈天生是宝宝最亲密的人,爸妈给了孩子足够的情感滋养,孩子才能安心地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安抚玩具这一过度客体注定是会逐步退出孩子的生活,而它给予孩子精神安定的力量,将永远的保留在孩子的心中。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