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宝宝变沉默,你有必要知道这个成长隐情!

宝宝变沉默,你有必要知道这个成长隐情!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3.5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前段时间,在幼儿园上大班的思思被自己的班主任文老师“投诉”了!

理由是:思思上课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不管老师问什么,思思都跟没听见一样,从头到尾闭口不言。

电话这头的思思妈妈彻底蒙圈了,女儿向来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

其实,这种情况在学龄前的宝宝身上经常发生。有的宝宝别说是在外人面前了,就算在自己的亲妈面前,也是爱答不理,头都不回一下——

自己玩玩具,

自己玩手机,

自己听歌看电视,

……

于是妈妈崩溃了,宝宝这是故意不搭理,还是听力出了问题?不会是“自闭症”的前兆吧?!

究竟宝宝为什么不理人呢?妈妈先别自行判断,今天堂妈(ID:kexueyuer2013)就来为大家好好说说这件事。

宝宝为什么不理人? 1宝宝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不同于成人的“一心二用”,孩子只能在一个时间段内专注于一件事情。

尤其是3岁以上的宝宝已经有了“我”的概念,自我意识开始占据主导,他们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回避是正常的。

而且这时的宝宝更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新鲜、有趣的事物上,因此,他们不能做出回应。

一是他们注意力的集中度无法在听到你的话后迅速做出回应;

二是你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没有成功引起他们的注意,自然而然就“屏蔽”了你。

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持续时间

1岁以下:

只有瞬间注意的能力,且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15秒

1—2岁:

开始有了自己的兴趣点,但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了自己选择的活动,且集中注意时间不足3分钟

2—3岁:

动手能力开始增强,不过他们需要一件一件完成,很难同时完成,且注意力只能集中3—5分钟。不过在和他人进行游戏时,他们的注意力则可以持续达到20分钟

4岁:能集中注意到10分钟

5—6岁:

能集中注意到15分钟左右。但是在和他人游戏中,他们的注意力则可以达到96分钟

2父母没有做好榜样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

宝宝变沉默,你有必要知道这个成长隐情!

孩子都喜欢模仿,所以父母们要注意了,孩子之所以不理你,很可能是因为你触犯了这些底线:

总是批评孩子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不回答别人的问话或者拒绝说话,就会觉得孩子不懂礼貌,做错了事,便在大庭广众下打骂孩子。

殊不知这样不仅会让孩子颜面全无,还会让孩子伤到自尊、痛苦,于是孩子就更不爱理人了。

正确的做法是:

应该耐心引导孩子,可事先给宝贝讲一些待人接物的小故事,或者问:“小朋友见到客人应该问好还是应该不理睬呢?”

也可事后回家安静的时候问:“为什么别人跟你打招呼的时候你不回答呢?是不舒服吗?”

而不要问:“当人们问你问题时你为什么不回答?”

其实一些简单的话语鼓励可以帮助孩子跨出交流的第一步。

对孩子不理不睬

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呼唤不做出回应,孩子看在眼里,也会逐渐模仿父母不及时应答的行为。

还记得开篇说的思思的故事吗?思思的妈妈在接到老师的电话后便去问了女儿,经过一连串的耐心询问,思思终于在抽噎声中说出了事情的原因。

“妈妈,我不理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不开心?”

“我看电视的时候,不认真和你说话,你是不是也很不开心?”

“妈妈,我也经常不开心!妈妈,你总加班,没时间陪我玩。”

“陪我玩的时候,你也都在一边玩手机!对我‘嗯’‘啊’的!”

于是思思妈妈终于明白了,原来女儿不理人,是因为自己就是这么不理女儿的。

所以当作为家长的你在一边刷朋友圈一边对孩子敷衍地应答“诶”“哦”时,请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问题。

如果互换身份,你会是怎样的感受?

如何让宝宝及时应答? 1“ 看 到 ” 孩 子

前面我们说到了孩子注意力发展的受限,所以当孩子在专注于某件事时不要跟他们说话,如果有必要讲或者想跟孩子进行互动,可以走到孩子面前,面对面进行沟通。

要注意,和孩子沟通时,大人与孩子的眼神应在同一水平线上。

眼神的注视非常重要,你的眼神代表着你在关注他,在意他,那么孩子也就会注意你。

此外,丰富有趣的语调,像孩子一样喜怒哀乐的表情、夸张笨拙的动作,都会成功吸引到孩子的注意。

2读 懂 孩 子

作为家长,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敏感而及时地回馈孩子的需求。

比如孩子叫你时,你要先将手头的事放下,及时应声回答。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效仿父母,积极回应他人的呼喊。

其次,给孩子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批评、责骂。

批评孩子可以,但目的是让他改正错误,千万不要逞一时“口头之快”,伤害了孩子。

其实,宝宝不理人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只要“看到”孩子,读懂孩子,用心去体会孩子,尊重孩子,你就会成为和孩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