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父母怎么学会尊重孩子

父母怎么学会尊重孩子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1.9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生活中似乎很少有父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选择,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觉得孩子哪都可爱,可以越长大却越不如小时候可爱了,跟别人家孩子一比就觉得自己的孩子缺点一大堆,优点却不明显,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做不好。

不能正视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这是为什么呢?

什么是“非注意盲视”

前几天妈妈群里有几个妈妈在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自家孩子身上,一个妈妈表示对自己孩子吃饭慢十分难以忍受,另一个妈妈表示自己最难接受孩子写作业时的磨叽,还有一个妈妈跟我们讲了一件事,说自己家孩子怎么都“教育不过来”,“简直没救了”。

原来,孩子每次喜欢把自己的袜子脱下来放在客厅的电视柜上,尽管妈妈天天提醒他脱下来的袜子要扔洗衣机里,可孩子怎么也记不住。就这样一个小问题,打也打了,骂也骂了, 脾气也发了,孩子就是改不过来。

这本是一件小事,却被上升到了原则性的高度,妈妈觉得这件事看似很小,可是却关乎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于是整天揪着这件事不放,这位妈妈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这样一个小事都记不住,将来一定做不成什么大事,所以对孩子十分失望。

其实,发生在这位妈妈身上的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非注意盲视”。那么什么是“非注意盲视”呢?理论上对“非注意盲视”这一现象是这样解释的:人们主动(有选择性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某一件事情上而忽略了其余所有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总是会选择性地注意一些我们很介意的事情。

《培养优势》这本书里曾这样说过:选择性注意是我们的大脑过滤输入信息、避免信息过载的一种方法。任何时候,我们大脑接收到的信息都比我们能处理的信息多得多,通过选择性关注某一方面,大脑得以理解世界,但代价是忽略其他方面。

说通俗一点也就是,当妈妈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吃饭慢”、“写作业磨叽”、“袜子乱放”这些事情本身时,孩子所有的其他行为都被忽略掉了。妈妈选择性地把目光放在了自己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本身上,从而变得吹毛求疵起来,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其他优点,一个小的问题掩盖了孩子所有的优势。

父母怎么学会尊重孩子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父母的投射机制

我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对孩子喊,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你今天对孩子没耐心,就别怪他明天对你不耐烦;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就别怪他明天怨你没权势;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别怪他不负责任。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某一行为让我们难以忍受时,我们对孩子发脾气,其实真正意义上来说是在恼怒自己。

比如上文中说的忍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把袜子放在电视柜上的妈妈,我去过她的家里,她自己就是个不怎么爱收拾家的人,她喜欢一边随手把物品放在自己顺手的位置,一边抱怨自己的家乱七八糟,经常收还经常乱。

她在冲着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自认为是在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看到孩子的行为就像是看到了一面镜子,这个镜子投射出了她平时的邋遢行为,折射出了她不愿意看到的那一面自我。

当孩子身上出现这些不好的行为时就触发了她的投射机制,使得她不得不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那些问题,其实她潜意识里也很讨厌自己的这种不好的毛病,但却不愿意正视,而是会下意识地把这种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如何正确面对“非注意盲视”现象

美国成功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而父母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其实,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那么我们作为家长,怎样才能正确面对“非注意盲视”现象,把“坏事”变成“好事”呢?

转移“非注意盲视”的焦点

在“非注意盲视”现象里,家长大多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缺点上面,从而忽略了孩子的优点,此时家长的情绪通常是消极的,看到自己“屡禁不止”的坏毛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发生在孩子身上,体内的无名火就开始往上升,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一场鸡飞狗跳。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把“非注意盲视”的焦点转移到孩子好的方面,在教育孩子方面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

就拿前面说那个忍受不了孩子袜子放在电视柜上的妈妈来说,后来我跟她聊了一下,把她的这种心理细致她分析了一下,然后告诉她要善于把自己的关注点转移。

比如孩子回到家进门换了鞋子,又把袜子顺手放到了电视柜上,那么可以关注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哪些好的表现,比如孩子换完鞋子顺手把鞋子放鞋柜里了,此时可以表扬一下孩子做事有条理、把鞋子收好的行为,然后再平静地告诉孩子下次把袜子放洗衣机。

妈妈照我说的做了,第二天真的孩子就把袜子放进了洗衣机。

所以说如果我们能懂得多关注孩子的优点而适当忽略孩子的缺点,在表扬优点之后再去有技巧地纠正缺点,一定比揪着缺点不放要来得效果更好。

家长要懂得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并非对立的极端

很多家长之所以只关注到孩子的缺点,那是因为家长在内心刻意放大了缺点的影响,正如前面的妈妈一样,她认为孩子乱放袜子本身行为虽然小,可是影响却很深刻,关乎着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可是实际上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并非都是绝对的。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我家孩子一直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每天上幼儿园都会主动跟校医问好、跟保安叔叔问好,可是有一天爸爸去送他的时候,由于晚上没休息好就特别没精神,那天没有跟校医和保安问好,嘟着嘴一脸不高兴,爸爸提醒他要问好他依然不理。回来后爸爸跟我说孩子没礼貌,连基本的早安问好都不去做。

可是事实上人都是有情绪化的,不说孩子,就拿家长来说,平时有可能我们回家时都会跟小区保安打招呼问好,可是某一天我们很累很疲惫,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此时的我们谁都不想理也懒得跟任何人打招呼,难道这就说明我们不是一个很和蔼的人吗?

所以,把这个心理延伸到孩子教育上面,有的孩子优点表现得很明显,而有的孩子缺点表现得很明显,并不是说缺点表现明显的孩子就没有优点了,只是有等我们去发现和培养而已,所以千万不要盯着一个小缺点不放,要善于去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家长应多关注自己的感受,及时调整情绪

我们仔细想想,其实每个家庭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因素都差不多:孩子吃饭慢、写作业慢、喜欢玩游戏、不按照大人规划的节奏来……

我们可以允许自己生气、愤怒、失望,可是不能一味地沉浸在这些负面情绪里无法自拔。很多家长从最初的看不惯、到慢慢絮叨、然后到情绪高涨一发不可收拾,而孩子往往一脸茫然,不明白为什么一点小事就能点燃家长的情绪。

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浸在这些负面情绪里,只会使得自己越来越生气,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样下去非但不会对孩子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到最后我们认为坏的毛病没纠正过来,反而还有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亲子关系崩塌。

作为家长要时刻能关注到自己的感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为发泄情绪而发火,发火之前先做几次深呼吸,平复一下自己的心,问问自己发火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如何才能缓和亲子关系、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去一点点改变……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