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故事绘本 >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第三章:“我自己不会做,你做吧!”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第三章:“我自己不会做,你做吧!”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5.5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第一节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第三章:“我自己不会做,你做吧!”

独立的要素

尽管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会离你而去,但是能够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并且有能力的人是所有父母的最大心愿。然后,许多父母都对此往往没有一个预先的认识,也就是说,一般都是等到发现孩子没有向这个方向发展时,才会有所觉察。

最近几年,社会上存在一种趋势:有些父母对孩子进行严密的看管,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左右,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这种父母被称为直升机式父母。这种父母毕竟是少数,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年龄尚小的孩子,因为他们事事都还需要父母给指明方向。可问题是这种直升机式父母在十几岁少年甚至青年人中间变得很普遍。父母插手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跟儿女的大学老师会面到查询儿女的银行账户,无一不包。这些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变得独立,只是持续地获得这样的信息——没有父母是不行的。我可以告诉你,那些独立性强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觉得他们能行,并且也鼓励他们自己去做。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从未独立的成年孩子以及从未放手的父母。如果这期节目播出,肯定会引起极大轰动,因为现在存在这种情况的家庭太多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成年孩子的错,他也想自己展开翅膀去飞,可是却一直担心对他们父母的影响。其实“病”在儿女身,“根”却在父母那儿,因为他们从不敢放手。这种情况是多么可悲啊。

大家都知道,独立的孩子往往同时也具备多种品质,能够让他们面对未来的人生,健康成长。他们往往拥有坚强乐观的性格。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安全美好,他们知道怎样让自己获得安全感。这些孩子喜欢解决问题,喜欢去冒风险,他们总是生机勃勃。独立的孩子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且知道自己的能力。如果有这样的孩子,我们还有何求呢?但是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孩子呢?绝对不是去做直升机式父母。

在独立和自信之间是有着明显的界限的,自信将是我们在第7章中探讨的另外一种品质。但是这两种品质的培养却是有着共通之处的,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够首先将他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谈何自信?独立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独立的要素

孩子要具备独立精神,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每一种因素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并且,在培养独立的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是有着直接必然的影响的。

  发展程度

处于婴儿期的孩子几乎是完全依赖于父母的,一旦能够脱离父母,独立性就开始萌发了,不管主观上是否愿意。但是,父母的关怀会一直伴在孩子左右,确保孩子是安全的:我们一直在养育我们的孩子。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都是这样。我还记得邻居家的那条狗,它的宝宝刚出生就被抱走了,狗妈妈一直嚎叫了几天,真的很悲惨。

即便如此,独立性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成的,刚过婴儿期的孩子很难接受独立的现实。孩子脱离父母的怀抱后,逐渐能够自理,并且渐渐获得独立的能力。想一下你的孩子,大约从9个月时的蹒跚学步,到挣脱你的怀抱快速跑过走廊,然后他能够很快地打开车门跟你上车,在行动上,他日渐独立,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独立。你的2岁的孩子可能推开你的手,稚嫩地说:“不,我来!”然后把脚放进鞋子里,艰难地试着自己来穿鞋。8岁的孩子骑车去附近的朋友家,会得意地向你展示他有多么独立。11岁的孩子乞求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或想跟朋友去商场购物,这也是在强调自己的独立性。能够自己作决定,行动独立,这都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性格

毫无疑问,孩子的独特性格会影响他独立的能力以及想独立的愿望。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亚历山大·托马斯、斯特拉·切斯以及他们的协会在性格领域进行了研究,并且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还被当做黄金标准。他们在纽约横向研究了性格的各项特征,并教我们如何辨认孩子身上的这些特征。他们的发现之一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某种独特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继续显著地影响着我们在童年时期乃至以后整个人生中各种行为的发展。

性格影响着孩子的世界,性格跟环境相结合,就产生了个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家里是一种个性,而在学校又会是另一种表现。常常有父母跟我说,他的孩子原本外向、热情、活泼好动,在学校里却胆小如鼠。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里,就表现出不同的个性。

我们还从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中学到一点: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对孩子区别对待。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里,对每个孩子也要区别对待,没有两个孩子的性格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你的孩子是那种“慢热”型的(这就是这种类型的真实的名称),那么对他来说,在某种环境下要变得独立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这就不足为奇了。他在家里时,周围都是熟悉的环境,都是熟悉的人,这时候他还能够比较独立,但是当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时,他就不是这样了。

与此相对的是那些“激进”型(并不是真正的类型名称)的孩子。这种孩子往往非常外向,跟每个人都是“自来熟”,并且看起来似乎毫不畏惧。但是,不要被欺骗了,这种孩子并不是真正的独立性强,因为他们看起来好像是熟悉环境,知道潜在的危险,也知道遇到什么情况该怎样去反应。且不说他的外向性格,他们也需要培养独立性,也需要用较为公正的眼光去评价。

这两种孩子的父母都需要对孩子多加用心,他们都需要学习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独立。

  这样鼓励慢热型和激进型孩子独立

接纳慢热型的孩子。对这种孩子的接纳,会给他们信心去尝试一些新东西,因为他觉得你很理解他。

不要强迫慢热型的孩子。强迫这些孩子去做事会让他们更加退缩,并且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出来。

避免羞辱。作为父母就不该用贬低的方式对待孩子,这种方式既没有效果,也没有益处。因此,别这么说:“奥卡,你怎么那么害怕去参加那个生日聚会,为什么?”这样做对于培养独立性有害无益。

对孩子有信心。告诉孩子他是多么有勇气,这正是他需要在自己身上发现的东西。告诉他:“我看到你有点儿担心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我知道一会儿你就会适应的,你肯定能行。”

帮他迈出第一步。那些腼腆的孩子需要谨慎地迈出第一步,并且在迈下一步之前都会非常小心。“我会跟你一起走到门口,然后你自己进学校,我知道你肯定能办到。”

提供支持。“你进去换鞋子的时候,我会站在你房间门口等你。”或:“你跟吉米谈要回自行车的时候,我会在你旁边,你放心去谈吧。”

夸赞他的成功。当他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一定要给他指出来,或是当着他的面告诉他爸爸(妈妈)。你可以说:“我记得以前你根本就不敢自己去上学,现在你真应该为自己自豪。”

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反复告诉激进型孩子你对他的期望。在他下车之前,告诉他:“你必须先跟我说,我们去公园后你会去哪些地方玩,如果你改变了计划,你首先得回来跟我说。告诉我你的计划是什么。”或者:“我们来计划一下到达野营地后的安排吧。首先,你应该去跟你的领队报到,然后,你应该问问下一步该做什么。”

为激进型孩子立规矩。激进型孩子往往更会遵守规矩,更在意大人的要求。总是对他提出期望和要求,会让他很有安全感,同时也能够培养他的独立性。

当激进型孩子过分自作主张时,让他明确后果。所有的孩子都有因果逻辑,且会从中学习。如果孩子本该牵着你的手,却独自跑开了,或者他本来说的是会在公园某个区域活动,却离开了那儿,这时,可以适当给他一些惩罚,但是不要吓唬他,要悄悄跟在他身后。并且第二天一定再次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记住前一天发生的事情。

第二节

拥有安全感的重要性

那些认为自己的世界很安全的孩子更容易尝试着去独立做事,因为并不存在危险,为什么不去试试呢?事实上,小孩天生就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关于种种不安全的概念和提醒都是大人教给他们的,当然,这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作为父母,有责任教孩子如何应对外面世界的不安全,如何安全地成长,但是,也不能过分疑神疑鬼。有时候,由于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过多的担心严重地影响了孩子想独立的愿望。我的一位客户,她对她的孩子的忧虑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我认为,要做一位好母亲,首先得确保孩子是安全的,所以我不允许孩子去独立地做事情。”她认为为孩子提供庇护是母亲最重要的事情。直到她讲这话的那一刻,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毁掉孩子的成长。

  这样帮孩子独立,并给他安全感

在安全方面,你有责任教育自己也教育孩子。但要把握适度原则。生活在忧虑之中的孩子是不容易学会独立的,他会太过谨小慎微。当然要考虑教给孩子合理的防范意识,但原则是既要让孩子有安全意识又不要吓着他们。你要告诉孩子你怎样去保证他的安全,也要教他自己怎么去保证自己的安全。无论是涉及水、火、食物、骑车还是关于人的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能够理解你教的技巧并且也能够学会自己该怎么做。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可以制定具体的安全规则或家庭守则来供孩子遵守,可能包括怎样刷牙以及记得系安全带。例如:

○ 听到敲门,只有大人才能去开门。小孩子至少等10岁之后才能开门,或者要跟大人一起去开。

○ 不经大人允许,小孩子不可以随便乱跑。

○ 不经大人允许,小孩子不能进别人的车。

○ 小孩子长到12岁以后才可以独自在家。

○ 小孩子在学会记录电话内容之后才可以接听电话,除非是得到了大人的允许。

让他们了解总会有大人能保证他们的安全,这会让他们更加自信。这么做,是为了减少孩子的担心。你不会让孩子处于危险中,这是作为父母的职责。告诉他们:“大人的一项任务就是关心孩子并且教孩子怎样确保自己的安全。甚至还有一些大人的工作就是确保所有人的安全,像消防员、警察以及门卫都是在保卫大家的安全。”

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来源于父母。要知道,孩子会记下你给他的每条信息,甚至有时候你认为他没有在意,但他都会记得。他会通过你以及身边的其他大人来获得自己是否安全的信息,获得安全感会促进他去独立。

控制你自己的恐惧。处理好你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孩子树立一个自信、坚强的父母形象。如果你表现得很有安全感,那么孩子也会感到安全。

至少要让孩子看到你怎样去处理恐惧,而不是被恐惧吓倒。你可以说:“我有点儿怕狗,所以我可以绕开那个遛狗的人和他的狗。”对于某种恐惧防患于未然,是独立性的一种表现。

留心你不经意间的言辞。避免这样的话语:“那个人长得真可怕,那个女孩开车真吓人。”或:“我听到外面有一阵响动。”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周围遍布危险,想想有哪个孩子愿意在这种环境中去独立呢?因为他总觉得不好的事情会随时发生。

进行合理的警告,注意分寸。许多父母都过分强调防范意识。(“不要用手按电梯按钮,要用手肘按。”)我们的世界的确充满各种危险,有各种犯罪,有各种坏人,存在各种病菌和污垢,有糟糕的驾驶员,有不卫生的公共浴室,但是你需要帮助孩子在这个世界里感觉到很安全,那样他才会渐渐独立。而过分强调防范则会毁了孩子的独立精神。的确有许多东西需要小心注意,但是要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大体上还是安全的,那么渐渐地,他就会脱离对你的过分依赖。

第三节

教育孩子怎样为自己负责,鼓励他的独立举动

教育孩子怎样为自己负责,鼓励他的独立举动。这并不仅仅是教小孩子学习过马路前怎样看清楚两边的车,也不仅仅是告诉孩子在游泳池周围行走时要注意防滑,而是要抽个时间跟你的孩子探讨一下你对他的安全期待。“我希望你遵守安全规则——包括在乔恩叔叔的游泳池旁不要乱跑,如果你能做到,我们就继续留在这里。如果你做不到,我们就得离开。”

给孩子警告时,要让孩子知道该为他自己负责。当孩子爬得很高时,与其朝他喊叫说他爬得过高应该赶紧下来,不如试试这么说:“爬到你感觉安全和舒服的高度为止。”并且让他知道你不可能爬上去帮他下来。

避免那些阻止孩子去进行尝试的警告。说“别去那儿,太高了”是不能鼓励孩子的独立行动的。如果你对那个高度很担心,你可以说:“那儿看起来真的很高,你自己能过去吗?你自己决定是不是要过去,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了,可以马上回来。”这句话会告诉孩子你很信任他自己的决定。当我提醒我的孩子们要保持警惕时,我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就是跟他们说:“让自己安全就好。”这样就让他们知道,他们应该为自己的安全负责。

鼓励孩子为自己作决定。当孩子想作某种让你很担心的尝试时,先不要急着说不,而是可以试着说:“我害怕蛇,但是并不代表你也不敢碰它们。”这样就会教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你很信任他。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世界很安全。孩子需要能够相信这个世界,这是他们迈向独立的前提。当今社会,各种坏消息以光的速度传到我们的生活里,而把那些正常的消息和好的事情遮蔽了。不要让这些不好的消息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不要压制孩子独立的想法以及独立的需求。对于许多父母来说,那些遥远的发生可能性又微乎其微的危险也会让他们对孩子放不开手。考虑每个孩子的情况以及周围环境状况,然后再作决定,这一点非常重要。试着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帮助孩子向独立迈出第一步吧。例如,如果你不让孩子和他的朋友单独去看电影,那么你可以在他们身后的某一排远远地看着他们。

  独立去上学

可能你会说,你6岁的时候就已经自己去上学了,可是时代变了。如今对于这个世界,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都有自己的了解,并没有法律告诉我们该怎样去作决定。

要决定孩子到多少岁才能独立去上学或是孩子可不可以独自去上学,需要考虑很多现实、多种因素。孩子们对于危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都不比成人,这是事实。孩子很难判断汽车行驶的速度,也不容易分清大小车量的速率。他们的周边视力仅为成年人的2/3,他们也很难进行听声辨位。而且,孩子又很好奇,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考虑孩子是否可以自己去上学(或去别的地方),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 你的孩子有责任心吗?他是否具备一般的责任心?

○ 你的孩子能够遵守你的要求吗?

○ 你的孩子不用经过提醒就能够遵守最基本的规定吗?像上车系安全带、如厕后洗手等等。

○ 你的孩子跟你争论过家庭安全规定或者违反过规定吗?例如,他到了朋友家之后却忘记给你打电话了。

○ 没有经过提醒,你的孩子就能够很好地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吗?例如,他看交通指示灯吗?过马路之前先停下看车吗?两边都看吗?会注意选择人行横道去走吗?

准备让孩子独自去上学,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孩子开始自己提议开始,你就应该考虑这种可能性,并且记在心里。看看下面列出的几点需要考虑的事项,以及你需要做出的步骤:

○ 经常示范交通安全规则。这包括等红灯和过马路(开车和步行时),注意当红灯刚亮时和红灯即将变成绿灯时你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你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么孩子也一样。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

○ 即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有能力很聪慧,但只要没到10岁,就不要允许他一个人去上学。

○ 考虑你们周边的环境,了解以前关于孩子的安全事故的情况。在许多地区,永远也不要让孩子独自出门,必须得有大人陪同。

○ 跟孩子解释你为什么要制定规矩,但是不要过分渲染细节,以免引起孩子不必要的恐惧。记住,孩子本来都认为自己是安全无忧的。你可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遵守交通规则,这正是我所担心的问题。”或者:“我希望所有人都是善良的,都会对小孩很友善,但实际上,有些人看起来很友善,并不代表他真的很友善。”

○ 步行去上学并不单指孩子自己一个人去,也可以是跟很多孩子结伴而行,这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

○ 无论跟孩子一起走在哪儿,都可以试着培养他的责任心:让他自己过马路。让他告诉你什么时候过马路安全。练习,练习很重要。

○ 向他解释只有一条通往学校的路,没有其他路径。

○ 在他上学的必经之路上安排“安全屋”。也可以结识路上的新邻居,让他们认识你的孩子,当你孩子路上遇到问题时,可以去他们家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两个10岁的女孩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走着,有一辆货车慢慢地跟着她们,她们就跑到了一个邻居家里,邻居给她们父母打了电话,并报了警。后来才知道,开货车的是个画家,他在慢慢开着车找一个地址。这两个女孩就是完全按照之前的嘱咐做的。

○ 采取循序渐进策略。最初可以在离学校还有一条街的地方停下跟他说再见,然后一直目送他走进学校。

○ 当孩子和一个小朋友一起走时,可以让他们在前面走快点儿,自己在后面慢慢地跟着,并告诉他,这是为了让他安心。

○ 当孩子真的开始独自步行去上学的时候,让他知道你会随时在路上检查他是不是遵守嘱咐,并时不时地去尾随他一两次。这样就能知道他是否照办,你也就会更加放心。

孩子的安全问题是父母永远的牵挂。无论他们是去小学的路上还是在大学的校园里,最好的办法就是教给他们安全常识,然后让他们自己养成习惯。

第四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你有你的想法,可孩子也有他的想法!有时候,这种矛盾会干扰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被分散到矛盾抵触上,从而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这样避免妨碍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矛盾

当孩子的计划跟你不一致时,矛盾就出现了。但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表现,他能够为自己去想问题了。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2~5岁的孩子身上。这种情况不同于孩子只是公然挑衅的行为,因为他知道你想干什么,而他并不想那么做,你们之间想法的差异就是矛盾,而并不是说他故意跟你对着干。当他有计划时,他也是在告诉你他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他的想法经常不被你接受,但至少有想法本身是件好事。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他的计划,这样才能够鼓励他发展独立性。

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很想爬到柜子上去帮我烤蛋糕,让我把烤箱搬到桌子上,这样你就能帮忙了。”用这种方式,你既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又避免了双方在是否要爬柜子这件事上继续纠缠。记住,孩子的最初想法只是想帮你烤蛋糕。或者,你也可以说:“噢,我看你已经把颜料拿出来了,真是个不错的想法,你可以在午饭后粉刷一下。让我们把颜料放在柜子上吧,这样我们就不会忘了。我们先来吃午饭吧。”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这么说:“你想跟泰瑞见面并且一起滑轮滑,这是个很棒的主意,让我们计划出一天来吧,可是今天不行,因为我们要去看奶奶。不过你现在就可以给他打个电话来预约时间。”在你说不之前先肯定他,尊重他的想法或计划会鼓励他的独立行为,这样你们之间的分歧和意见上的矛盾也不会被放大了。要避免矛盾激化,就要想办法满足孩子的计划,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

由于父母缺乏耐心所导致的矛盾会阻碍独立性的发展。在一些情况下,你需要很快地做完一些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想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往往很难做到“快”,这时,父母会催促孩子快点儿做,甚至有时候会让孩子停下来,自己去做,原因只是自己做得更快些。想一想,如果这么做,孩子会怎么想呢?“我最好不要去做了,因为妈咪做得更快。”独立?再见吧。如果你真的是在赶时间,而不是因为没有耐心,你可以说:“你试着拉拉链,这非常好,下次你自己拉拉链给我看,不过今天不行了,我的确没有时间了,我先帮你拉好,我喜欢你学着拉拉链的样子。”

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独立完成的任务。他还是个孩子,你还能期望什么?孩子需要边做边学,在一次次犯错和失误中成长。但是如果你让他觉得他总是达不到你的期望,那么他就会放弃尝试。(顺便说一句,丈夫也是这样。如果你想让他主动去叠衣服,就不要总是批评他叠得不好!)要接受孩子做到的程度,并且要表扬他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做过的事情重做或进行纠正。“哇!你自己铺好了被子啊,你真该为自己骄傲!”虽然不是很好,甚至是很糟糕,你也需要这么鼓励他。因为,重要的是他的独立意识,而不是他做出来的结果。

有时候矛盾是由于你为孩子的某些独立行为担忧。当孩子自己去公共卫生间,却忘记把纸套铺在马桶座上,你会很生气,但不要过多强调你的生气。就像之前探讨过的,由于你的担心而引起的矛盾会阻碍他以后的独立行动。稍后,当你平静下来之后,你可以跟他讲:“还记得你自己去卫生间的事吗?妈妈很高兴看到你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但是下次一定记得先铺上纸垫。”

有时矛盾是由于孩子不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在一些情况下,孩子不会按照那些需要他有所独立的要求去做的。可能是由于担心,也可能是因为惰性,也可能是因为旧的习惯很难去打破,尤其是他已经习惯于你帮他做好一切,他只需坐享其成。与其强迫他去做而引起矛盾激化,不如更加艺术地表达一下你的要求,孩子还能够做到一些,至少是做到一部分。

对于那些年龄小的孩子,可以这样说:“穿衣服时哪件事情你最想自己来做呢,是穿裤子还是穿鞋子呢?然后我来帮你穿其他的。”(如果回答是“都不想”,这就不是在作选择了。如果他什么也不做,你也不要给他穿衣服,接下来也不要帮他做别的事。)避免发生冲突,但要随时抱有期望。如果你相信他能做到,那么他自己也会相信自己能做到。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这么说:“我在这里等你,你把这些通知单送到前厅去,我知道你肯定能办到。”或者:“你去向老师解释你为什么没能完成作业,我会在你身边陪着,这是你的作业,老师需要听你亲自跟她讲。”

  什么时候该妥协让步

在孩子(小学阶段以及年龄更大的阶段)成长并且不断独立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会不可避免。他一天天长大,也就意味着一点点脱离父母。你知道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就在马路上或者商场里,但是他对最近的小孩绑架事件却一无所知,他只是想着快快长大,并且能够获得独立自由。你因为担心,才警告他不要随意外出,但是这经常会引起你们之间的矛盾。

这里有一些方法来化解这些矛盾,并且,既能鼓励孩子去发展独立精神,也不会让他们把家庭安全规范抛在脑后。

  家长这样避免矛盾的产生

提前规定好每个年龄段允许做的事情。家庭安全规范,应该是提前制定好的,当然应该具体到哪个年龄允许孩子做什么事情,比如单独在家、独自去商店、骑自行车去朋友家、独自去看电影等等。如果规定不够详细,就给了孩子争议的空间,他会说:“我以前并不知道啊!”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庭安全规范要提前作出相应修订。

对于8岁的孩子,你可以这么说:“告诉你,我会站到阳台上去看着你自己走过这条街去杰西家。”

对于10岁的孩子,可以这么说:“有个办法可以让我放心,你可以自己骑车去杰西家,大约要过两条街,你到他家的时候,给我打个电话汇报一下就好了。”或者:“好,你和乔纳可以一起去看电影,你爸爸和我会坐在你们后面的某一排。”

对于13岁的孩子,可以这么说:“电影开始前5分钟我送你到影院,结束后5分钟我再去同一地方接你。”

这些折中的办法避免了发生矛盾,同时也告诉孩子你信任他,并能够更好地鼓励他们的独立性。效果会在日后逐渐显现出来的。

不同情况,酌情对待。有一些活动你不允许他在城里做,但是当你们都在郊区或农村时,就可以让他去做。但是需要跟孩子解释明白,让他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下,他们有不同的独立活动的机会。当你们去郊区农场的亲戚家做客时,就可以允许孩子自己走得比在纽约城里远一点儿。

我有一个朋友对她的孩子非常谨慎小心,但她告诉我,她曾经允许9岁的儿子自己一个人滑雪并且自己乘坐索道上来。因为她知道儿子对滑雪的安全规定非常清楚,而且,必要时周围又有很多成年人可以提供帮助。她跟我说,她儿子的那种从心底焕发出来的自豪感和自己能够独立的骄傲,简直是无可比拟的。

为不同的孩子量身定制不同的规则。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里,有的孩子也会独立得比别人更早些,这跟年龄、发展情况以及性格都有关系。就像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抗议:“这不公平!”但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孩子足够成熟之后再允许他们独立做事,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尽管如此,家庭安全规范应该适用于家里的每位成员。)

  必然的矛盾

孩子在尝试着独立去做事情却没有成功时,常常会有一种挫败感,因为他想自己能做某件事,但事实上却不能够,“我不能做”正是独立的大敌。

他想做的事和他认为他能做的事往往是不一样的。或者,有时候他仅仅是为自己没能够用他想用的方式做出来而感到很沮丧。这种沮丧是一种能够被克服的感觉,这是一种必然的矛盾。学会容忍挫败是所有孩子在成长路上必须面对的事情,是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必须翻越的高峰。

  这样处理必然的矛盾

教孩子学着容忍挫败。许多孩子在学习容忍挫败的能力方面需要父母的帮助。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事,让他能够对某些挫败一笑置之,或学着去承受这些,慢慢地,孩子容忍挫败的能力就会增强。“你那么努力地去猜这个谜语,差点儿就猜出来了。再猜猜,马上就要猜对了。”这种鼓励不仅会使得孩子坚持不放弃,而且也让他知道没有你的帮助他也能够独立去做出来。下一次,他就会愿意更加努力地去做事,因为他知道过程中经历的努力和坚持。挫败感也能够促使孩子更加努力,而成功就是这样得来的。

由挫败而来的冲突可以促进孩子掌握独立做事的应对技巧。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是爸爸妈妈负责让孩子感觉到一切都好。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爸爸妈妈不可能一直守护在孩子身边,孩子需要自己学着去让自己感觉更好。你听过这样的故事吗:有个大学生由于挫败而用拳头击打寝室的墙壁。很显然,这个大学生还没有学会处理挫败的技巧。花点儿时间跟孩子交流一下,当你感到沮丧或挫败时,你是怎么做的:“有时候我觉得特别沮丧的时候,我就想喊出来,我就去一个我能喊叫的地方,我得把这些不好的情绪都宣泄出来。”或者:“我感到非常挫败的时候,我就去跑步,直到跑得很累,把所有的沮丧通通从身体里赶走。然后就好多了。”

告诉孩子怎样宣泄沮丧。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建议。

对于年龄稍小的孩子,可以这么说:“要赶跑这种情绪,有很多种方法。你可以跳起来再落下去,这样跳动20次,也可以重重地跺跺脚。可以到户外去大喊两声,也可以快速地在院子里来回跑几趟。”

对于年龄大点儿的孩子,可以这么说:“看起来在院子里使劲儿踢足球能让你好受些。”

但很多时候,当感到沮丧时,上面所说的事情不是随时能做的,所以孩子也需要学习一些能够容忍挫败感的技巧:“当你觉得你快受不了了,马上就要爆发的时候,试着深呼吸3次,用鼻子吸气,用嘴巴吐气,就像这样——”给孩子作个深呼吸示范。这种办法适合所有年龄的人。这样你就把他放在了能够照顾自己的一个位置上。这也是独立的一种表现。

可以教孩子更加机智地面对矛盾。当矛盾出现的时候,大多数父母的做法都是赶紧了解情况并尽快解决问题,其实,可以不必这样,只是陪在身边,不需要做什么,需要做的只有等。过一会儿,你可以安慰一下孩子:“这真让人沮丧,我真的非常理解你的感受。”真诚地表达出这个意思,避免那种高高在上的语气。如若不然,这会更容易招致抱怨和牢骚的。耐心地等待,直到气氛有所缓和时,试着说:“你觉得什么时候去做合适呢?”这样你就把问题又推给了他,接下来,你可以说:“我知道当你拿出个计划来的时候就会觉得好多了。”如果他真的吐露了想法,无论想法本身怎样,都要给他鼓励:“你总能有办法。”

第五节

独自玩耍

“我怎样才能让孩子自己玩?”这个问题是我经常被问到的,不管是多大孩子的父母,而且往往都是关于第一个孩子,因为养育第一个孩子时,父母往往没有经验。因为父母有太多事务缠身,没有时间来陪孩子玩,但面对第一个孩子,又铆足了劲儿要做一个好父(母)亲,于是面面俱到,不小心就成了直升机式父母。因为总有父母或其他人陪在身边,孩子根本没有机会体会一个人玩耍的感觉。

  这样教孩子独自玩耍

如果你孩子还在襁褓中或刚刚蹒跚学步,可以让他自己玩会儿。当孩子这么大时,你当然会一直紧密监视,但是跟孩子在同一个房间和跟他一起玩耍是两码事。这两件事,孩子都需要。让孩子单独待一会儿,让他自由探索一下他的小世界。当你看到小宝宝自娱自乐并且非常投入时,不要随便打扰。这时候,你可以在屋子里忙些其他事情,当他自己玩够了,闹出一些别的响动来时,也不要立刻赶过去查看,他可能又被别的事情吸引住了。如果不是这样,也再给他一分钟,然后再过去跟他玩,因为他正在学着自娱自乐呢。

告诉蹒跚学步的小孩你的安排。“一会儿我要去厨房做饭了,你自己玩啊。”这样他就能知道,接下来要各做各的事情了。

期望学龄前小孩能够自己玩。3~5岁的孩子当然应该在你的监护和指导下成长学习,但他们也需要足够的时候独处。当他要求跟你一起玩时,你可以说:“我完成工作之后就陪你玩。现在你先自己玩,一会儿我看看你自己玩得好不好。”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你总是陪他一起玩,会导致孩子认为你就应该全天候陪着他,即使他长大一些也会这么认为。要想让孩子日后能够自己做作业,自己参与其他的活动,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自己单独玩,才能使得这一切顺利成真。习惯成自然嘛。

如果你的孩子还不能够自己单独玩,无论多大年龄,都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你不能指望一直没有跟你分开过的孩子突然能够自己去玩,这是不合常理的。他已经习惯了有你陪在他身边,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循序渐进。

试着去说:“我就坐在这里看我的邮件,大约需要几分钟,你先跟布娃娃玩一会儿。”

对于还没有适应自己单独玩的孩子,注意不要强调“单独”这个字眼。如果孩子对独自玩耍很不能容忍的时候,第一次试着说个很短的时间,并且当这个时间结束之后,要记得去表扬他。“我看邮件的时候,你跟娃娃玩得很好,这非常棒,你真应该为自己自豪。”然后,渐渐延长每天让他自己玩的时间。

不要因此而生孩子的气。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玩,毕竟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因此表现出愤怒,孩子会从你气愤的语气中感觉出来的,那样只会让他更加依赖你,结果适得其反。

有些孩子试图通过说话保持跟你的联系。何谓独自玩耍?就是跟你没有任何联系的玩耍。如果孩子还继续跟你讲话,问你问题,或者向你展示他的作品,那么,你可以说:“我看完书之后再听你慢慢讲,现在我们都各自安静地做自己的事吧。”

切忌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有些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我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或者只是说一句:“我很无聊。”千万记住,这些话都是诱饵,你千万不要上当。孩子会有足够多的事情去做,只要看看他的玩具架就知道了。你可以简单地回应他一句:“噢,我知道你肯定能找到事情做的。”然后就此打住。可能首次这样做不会奏效,但是如此重复两三次之后,他就不得不离开你独自找些事情去做了。有时候,听到他说无聊时,也可以试着这么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一定能找到一些有趣的事去做。”顺便说一句,在家里并不存在无聊的事情,说无聊的孩子都是想继续黏着你不放而已。(关于无聊的更多探讨,请参见第7章。)

第六节

父母的角色

学习独立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就像盖房子垒砖瓦,要一点一点来。而且每一步都是为下一步打基础,慢慢地,孩子就能够一天天独立起来。在修建独立这栋房子时,孩子自己亲手垒的砖瓦越多,他就会感到越自信,而独立也是源自于自信的。

就像我们之前曾经探讨过的,有些孩子天生就更喜欢出去冒险尝试,并且会比你想象的要更加独立。如果你的孩子碰巧是这样,你就更能理解我所讲的了。他们往往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挑战,有时候,对于这种孩子的独立精神,要予以鼓掌肯定,而不是限制打压。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无论孩子性格怎样,你作为父母都要考虑周全,并且拥有持久的耐心。

  这样鼓励孩子独立

从日常事情做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日常生活中去找机会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无论是自己刷牙还是自己玩,不管他自己是不是愿意去做。甚至可以让宝宝学着自己睡觉,只要你能够放手让他自己去。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父母的坚持会告诉孩子:我对你的能力非常有信心。这点很重要。让他相信他自己能行,那么行动上也就一定能行。

让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常规行为会规范孩子的生活并且更容易培养孩子的习惯。这样他不仅知道他自己该做什么,而且也会知道你希望他怎样去做,就不再需要你天天告诉他了。很自然地,他就养成了独立的习惯。

有所限制,有所禁忌。可能听起来有些奇怪,给孩子设定限制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敢于去尝试一些风险。禁忌反而能让孩子产生一些自信,因为这会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是不能碰的,哪些地方是不能去的。知道了这些,孩子就能更加放心大胆地去作一些新的尝试了。而能够作出尝试正是获得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要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以商量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商量乃至谈判,是孩子日后生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也使得孩子的独立性向前迈了一大步。如果他能够跟你谈判,也就促使他去思考谁才是真正说了算的。如果是孩子自己说了算,也就意味着他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在这些情况下,他就会更倾向于在家附近。这也是独立性的一个方面。

教育孩子善始善终。孩子往往会习惯于让父母去帮他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要助长孩子的这种习性。坚持你的要求,不要随意妥协。

对孩子独立性的期望,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发展状况以及脾气。对于那些怕黑的孩子,让他独自上楼就有点儿太过了。但是你可以告诉他,你会一直站在楼梯口并且会一直跟他说着话,看着他自己爬楼梯。这将会帮他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帮孩子获得成功的经历。开始先给孩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小工作,这样可以让孩子渐渐积累一些自信心。在孩子还不能够学习系鞋带之前(大约5岁),就给他买尼龙搭扣的鞋子吧。如果孩子只有3岁大,那就给他买松紧带的裤子,这样他就可以自己穿脱了。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孩子有机会去体会独立做事的成就感。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通常,两个选择就够了,选择太多反而不好。能够自己作选择让孩子感觉到他能够参与作决定,这也会鼓励他独立性的发展。其实,这些选择都是你给的,你可以说:“你是想自己爬楼梯上去呢,还是愿意坐电梯呢?”他可能会说愿意爬楼梯,这样也就避免了他什么也不愿做的可能性。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选择。通常父母帮孩子作选择会比较容易(当然也比较省时),但是日后你会后悔的。孩子总该学会为自己作选择并且坚持自己的选择,越早学会这种能力,对孩子本身越好。

允许孩子去体会他的行为以及选择的后果。孩子需要学着去承担他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论是好是坏,你可能很难接受这个。但这是为了帮他下次能够作出更好的选择并且修正自己的行动。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帮忙理解具有逻辑性的后果,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用合适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一般会明白后果是他作出的选择的一部分。可能作为父母,都会不忍心如此,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受痛苦,但是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门必修课。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你非得穿着你最喜欢的篮球衫去上学,现在弄上颜料了吧。我知道你会很伤心,下一次你就知道该穿什么去上学了。”而不是简单地再给他买一件新篮球衫。(参见第4章中关于后果的探讨。)

鼓励孩子解决问题。你可能很想去帮孩子把问题赶紧解决掉,尤其是当你赶时间的时候(但是谁不是在赶时间呢)。但是,你这是在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可以口头上帮他:给我讲讲是什么问题。有时候,孩子给你讲述碰到的问题,一边讲一边就能够发现解决方法。如果孩子没有立刻发现解决方法,你可以说:“你觉得可以怎么办呢?”或者:“你试过什么办法呢?”然后说:“为什么这样做没用?”有时候,当孩子在试着解决问题时,你需要做的只是陪在他们身边。“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确很难,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的。”这时候,他很可能会大声地说:“但是我不会!”你可以这么回应他:“好,那么你不需要去做了。”然后你继续做你的事情。孩子可能只是还没掌握解决那种问题的能力,也不要操之过急。

不要处处给孩子“指示”。虽然有时候你告诉他要做什么、怎么做会更简单,也更实用,但这么做会妨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也会抑制他自己做事的能力。你应该让孩子参与其中,并且接受孩子的方式。“我敢肯定,只要有你帮忙,我们一定能在奶奶来之前把游戏室打扫干净。”这样就可以很大地鼓舞孩子帮忙做事的热情。结束之后,一定要记得表达一下这个意思:“游戏室大扫除,你真的帮我解决了个大问题,帮我把各个东西各就各位,你真棒!”

给予启迪,而不是直接作答。许多孩子需要一些建议或者提示才能够想出怎样解决问题。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分提示,甚至直接告诉他解决方法,记住,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是他,而不是你,你的目的是要激发他的这句话:“我能行!”关键是要听他大声说出“我”来,并且通过解决问题才能让他真正知道他能行。

帮孩子学会如何处理矛盾冲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冲突,就帮他在独立自信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无论是帮你的学龄前孩子学会用言语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动手,还是告诉你的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怎样用言语化解运动场上的冲突,或者怎样阻止同学欺负弱小的行为,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强大很有能力。

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可以教他这么说:“我不喜欢你拿的铲子,请放下。”

对于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当他被戏弄了,可以教他这样去说:“请问让我难堪会让你觉得很爽吗?”告诉孩子一些情景下该怎样去说,会让孩子在现实中碰到这些情况时有勇气去回应。

懂得表扬。时刻记得,我们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既要表扬孩子的独立行为,又要表扬他做事的成效。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这么说:“哇!游戏室里本来是一团糟的,你竟然把每辆车都排整齐了。真能干!”或者说:“你在那张画里用了那么多种颜色啊。真棒!”

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说:“你把整个场地都清理了一遍,并且把所有的袋子都收在了路旁,真是个得力的助手!”

但是尽量不要过分夸奖你的孩子,因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只是奔着你的夸赞而去做事情。(关于如何避免过分夸赞,请参见第4章内容。)

支持孩子的兴趣,有兴趣才会有积极性。你可能梦想着自己能培养一个棒球明星,却养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孩子。你的孩子需要去过他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你的人生。他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兴趣爱好,这是件好事,你的支持和鼓励会促使他的兴趣得到更好的发展,不要吝惜表扬。“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会有一个天才舞蹈家儿子。”

教孩子去承受失意。承受失意跟承受沮丧一样,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并且日后能够独立的一堂必修课。如果父母只是做好一切,尽量不让孩子失望,这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习如何承受失望的机会。当孩子面对失意时,你可以说:“我知道竞选失败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你付出了那么多努力,能做的都做到了,现在的结果真的很令人伤心,我能够体会你的感受,肯定非常失望。”一个表示理解的拥抱将是一剂良药,这要比跑出去买一支冰激凌更能安慰他。

要让孩子懂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即使是父母也不可避免。但是不要过分强调,要注意分寸。

要教孩子学会如何放下包袱。孩子需要体会一些不好的情绪,感到沮丧、因为失望而闷闷不乐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得下,能够很快从中走出来,就像我们常说的,要学会放下包袱。早有思想准备是能够从中走出来的重要一步,总是沉浸在失意中,是不会得到改变和成长的。

鼓励孩子表现自己。小学年龄的孩子(或者更大一些的)要面对他们的老师和各种课程的教练。无论是向老师解释作业为什么晚交了或者和教练辩论那个球为什么没接好,都需要孩子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达自己。那个关于高中生甚至还有大学生的家长给教授打电话解释孩子作业问题的故事让我听得头皮发麻。孩子需要学着去表达自己。如果他不愿意做,那么后果显而易见。

正如那句俗话,父母给了孩子身体和翅膀。给身体容易,插上翅膀难。而鼓励和发展孩子的独立性正是给孩子插上翅膀。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