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专家告诉你:不必担心“宠坏”一个小婴儿

专家告诉你:不必担心“宠坏”一个小婴儿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9.5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刚出生,父母的纠结就产生了:宝宝哭了,抱还是不抱?抱了会不会宠坏他?我希望父母能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从亲子关系以及依恋关系的建立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将影响依恋关系的建立。

许多研究婴儿的专家都指出,不要担心宠坏一个小婴儿。6个月之前,宝宝啼哭通常都是生理或者生活需要,是真实的信号。饿了、尿不湿需要换了、肚子里胀气,或者周围任何一点新的变化等都会让他们哭。这个阶段,宝宝哭了,肯定是有真实的需要,是他们释放压力的一个方式。这个阶段的小宝宝还没有能力通过假装哭来控制父母,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没有发展到能够理解“行为和后果”这样的逻辑关系的阶段。所以,我们需要对宝宝的啼哭做出及时反应,查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宝宝不舒服。
有一项婴儿研究发现,4个月大的宝宝,在饿了的时候放声大哭,一旦妈妈靠近,还没开始喂奶,他们往往已经止住哭声。这说明,在每天有规律的生活中,他们意识到了妈妈的照顾行为,所以当妈妈靠近时,知道妈妈来照顾他们了,就慢慢停止啼哭。
我们及时、恰当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其实不能算“宠”。恰恰相反,婴儿就是这样通过妈妈迅速、稳定、重复的行为来认识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进而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经典研究发现,在0~3个月,如果父母对婴儿的啼哭反应比较及时而恰当(即排除引起宝宝不舒服的因素),会有以下好处:◆ 等这些宝宝长到8~12个月的时候,和那些父母反应不及时的宝宝相比,他们哭得反而少多了。

专家告诉你:不必担心“宠坏”一个小婴儿

◆ 这些宝宝(8~12个月)的人际沟通方式发展得相对要好,虽然他们还不会讲话,可是会利用脸部表情、身体语言、手势、牙牙儿语来和别人沟通,而不需要总是用哭声。此外,关于及时反应的方式,不一定是宝宝一哭,就马上把他抱起来,还可以用各种其他方式做出反应。比如,走过去,看看他是饿了还是需要换尿布,也可以跟他讲话、唱歌、抚摸他的皮肤等等。这些行为消除了宝宝不舒服的因素,并且让他感到关爱,逐渐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这就是最初的母婴依恋。记住,置之不理是非常糟糕的做法。
不过,新妈妈也不要过于焦虑。虽然及时而恰当的反应体现了妈妈和宝宝的互动,但它并不是一定要在宝宝啼哭后几秒钟做出反应,而是说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应该是稳定的、有规律的。只要长期的照料方式是稳定的、有规律的,偶尔几次妈妈没有及时赶到宝宝身边也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所以说,在宝宝人生开始的最初6个月,父母对宝宝哭声反应及时,能揣摩出他们需要什么并给予比较恰当的满足,这样他们就知道不必大声啼哭来吸引父母。这将有利于促进他们其他交流方式的发展,也是培养他们将来人际交流技能的基础。
用“科学”来说话!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忻告诉你99%的家长都会困惑的13种养育难题背后的秘密,了解儿童发展的全局,父母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纠正目前流行的各种教育迷思以及关于美国教育的种种错误传言,为家长溯本清源,从根本为父母解压,让父母回归理性和从容。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