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学生跳楼命案频发,教育之殇何时止?

学生跳楼命案频发,教育之殇何时止?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1.6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如果一个孩子,在北京重点学校念书,父母健全,有家有工作,听上去是不是很圆满幸福呢?据新京报快讯报道,2017年 5 月,北京重点中学初二学生从家里纵身一跃。他妈妈情绪不稳定,隔了一天之后也跳楼身亡。

如果一个孩子,在北京重点学校念书,父母健全,有家有工作,听上去是不是很圆满幸福呢?

据新京报快讯报道,2017年 5 月,北京重点中学初二学生从家里纵身一跃。他妈妈情绪不稳定,隔了一天之后也跳楼身亡。

据网传遗言公布,稚嫩笔迹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这一生从没有给你们争过光,有时还老招你们生气,希望你们不要记恨我,我只想说能做你们的儿子我很幸福!

我要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一路陪伴。我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不是任何人的错,一切都因为我。”

我搜罗了网络信息,遗言真伪虽未经官方部门确认,但他绝望的心情可想而知。

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父亲把他的手机没收。

第二天,孩子向父亲索要手机未果,选择了以死告别。

浏览了腾讯新闻后的评论,竟然让人触目惊心:

“这孩子长大也完蛋,父亲管孩子,这父亲没错。”

“提倡早打孩子,挫折教育提前进行。”

“极端、低能的熊孩子,一个家庭的定时炸弹。”

“死崽子,要他何用,死了倒好!”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当初溺爱的时候怎么没想到今天呀。”

每一条评论,是评论者的价值观的体现。

这些评论视角之狭隘,令人震惊。

还有些评论,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学校教育。

“学校排名,在家长学生圈里天天公布成绩,还做上标记,学校的注重点是严厉和惩罚,动不动就叫家长,老师的眼里只有成绩。”

有的评论透漏了对中国教育的悲观论。

“教育不是育人是毁人。不敢想象中国下一代会是什么样。”

同一个月,南充市第一中学华凤校区一学生坠楼身亡,导火索同样是因为孩子玩手机,与家人发生矛盾,情绪失控。


流火的六月,国内接连爆发孩子跳楼案,其中原因有不同,也有惊人的相似:孩子对自我的评价极低,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是孩子太任性?家庭教育太简单?学校教育只追求成绩忽略品格教育?

每一条诘问都有道理,而“是”或“否”的答案,却概括不了国内教育面临的真正困境。

一个个孩子来到世界上,洁白无瑕;生命却在花季主动戛然而止。

这是谁的责任?因为抗挫折能力太差吗?

有的网友说,我要是遇到这种事情,不知道要跳多少回楼呢,来调侃自己遭受过比他更恶劣的对待,依旧生存了下来。

但这种简单的归因方式,忽略了更多复杂外在的环境。

在情绪容易波动的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是最为敏感的。

如果家长长期采用负面的沟通语言,把对孩子的评价与成绩和表现挂钩,最容易导致的,是一个孩子脆弱的自我认同感。

如果孩子的遗言纸条属实“我这一生,从没有给你们争过光”,他才十多岁,就在总结一生境况,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没有为父母争光添彩。

他的价值感来源非常固化:一是父母的认可;二是优异的成绩。

当这两点认知前提都没有实现,再加上父母粗暴的管教方式,以及个人性格的综合原因,滋生了痛苦的情绪和很难排遣的压抑,而这种情绪一旦激化和失控后,他便产生了无人之境的绝望。

在自尊评价体系里,如果孩子经常通过外部评价来定义自己的存在感,他的内心是防御和戒备的,压抑真实的感受,说明他处于“低自尊”的状态。

自尊心像一戳就破的纸,容易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感知到家人的关怀,这种关爱是不以成绩和表现为前提的,而是真实的无条件的关爱,他更容易建立真正的自信心,积极面对挫折,接纳自己的感受和完整性。

哪怕偶尔会有沮丧感,他也可以更快地恢复常态,复原力是相对较高的,这说明孩子处于“高自尊”的状态。

学生跳楼命案频发,教育之殇何时止?

有人质疑说,50后到80后的我们,怎么没这么矫情,动不动以死告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咨询师陈默老师在文章《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中提到,“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

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现在的时代,精神需求和民主进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来。

一言堂的家庭沟通机制正在逐渐被淘汰。

90后的孩子已经把对话语权的追求放在需求的首位。

90后、00后的孩子并不是非要特立独行,唯我独尊,而是认为“我”的思想要得到认可和尊重,要在家庭中平等对话。

可惜,很多父母的思维并没有与时俱进,还在用僵化权威的交流模式来发布施令,孩子一旦产生抵触心理,就容易把精神世界转移到网络和游戏中。

很多家长谈网游色变,把罪魁祸首的罪名加在游戏身上,却忘了自己成长的80或90年代,也有很多同龄人在街头游戏机室里沉迷一时。

游戏的背景换了,但游戏的内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只要游戏不是极其暴力血腥,适度的游戏并不会摧毁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比纠结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家长需要建立和孩子有效沟通的机制,确认游戏时间和内容的规则。

陈默老师在文中提到了另一点,是现今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一出生便背负着全家至少6个亲人的关注焦点。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

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据芥末堆网站新闻描述,北京跳楼案中“孩子平时多由母亲负责管理,因其文化水平比较低,方法比较简单直接,所以亲子关系较为一般。”

教育的遗憾之处,不在于家长文化水准高或者低,而更在于家长有没有懂得倾听和了解孩子的意识。

即使是很多文化水准高的家庭,如果家长一味地基于成绩来衡量孩子,家庭之间也很容易产生猫和老鼠的游戏。

成绩差了,孩子的心理便躲藏起来,生怕被家长问责。

而在成绩的背后,是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成长水平各不相同,对每个学科的学习力是完全不同的。

台湾的教育学者郝广才说,如果一个孩子是鱼,而你非要逼他去爬树,把天才扼杀在摇篮中变成庸才的过程就诞生了。

即使是天才如爱因斯坦,也是得益于他找到了物理学的研究方向。

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爱因斯坦的其他成绩,也是极其糟糕的。

一个对理化不容易开窍的孩子,也许在创意和文学方面,有极大的热情和天赋。

每一个孩子“熬到”长大去钻研某项领域之前,是整齐划一的几百次考试评价的历练。

而现代教育制度中,难以逾越的悖论是,孩子要语数外物理化全面发展,才能考到排名靠前的学校;

而一旦出现偏科的现象,孩子跟不上进度产生抵触心理;家长又容易着急焦虑,生怕孩子考不上好学校,陷入恶性循环。

学生跳楼命案频发,教育之殇何时止? 第2张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稳定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认可,是孩子获得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亲子关系一旦被绑架,孩子便关闭了用心交流的通道,也在家长着急不堪又刺耳的训斥声中疲于应付。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仍旧需要跟着学校的学习进度往前发展,考上一所大学,寻找自己适合的专业和方向。

而所幸的是,在网络资源发达的时代,一个即使在学校学科偏科的孩子,也有可能提前去找到他感兴趣的发展方向,也有可能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树立对自我的正向认识。

这一切的前提,是家长对孩子的真正理解和评价体系的公正全面。

对教育极度狭隘的理解,是造成孩子离世的根源之一。

学校和家庭对孩子心智的共建之路,是一条超级漫长的道路。

在考试体系依然稳健、升学压力依然巨大的今天,家长的成长意识觉醒,才是孩子成长的必备品。

学习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智,平等尊重孩子的话语权,以不骄纵、也不独断专行的姿态和孩子对话,是每一个新时代家长的必修课。

每一个孩子来到世界,都是一颗美好的树种,家长们能做的就是以阳光雨露的滋养,伴随孩子长大成人。

每一刻的陪伴弥足珍贵。

有时候,孩子也在用自己的言行,启发我们成长。

意识到彼此,不过是相伴生命之旅的合伙人,家长们或许会放下一丝焦躁,珍惜每个当下,减少一些以生命为代价的教育之殇。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