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行为心理 > 孩子总对着洋娃娃说话是怎么回事?这是泛灵心理的作用!

孩子总对着洋娃娃说话是怎么回事?这是泛灵心理的作用!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6.4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有家长发现自家宝宝总是喜欢对着洋娃娃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泛灵心理”在作祟!泛灵心理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称赞幼儿说:“幼儿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在许多成人看来,这只是幼儿的想象。但在幼儿看来,万物都有灵性与生命,都有情绪与情感。这是幼儿特有的思维与逻辑,也就是心理学中讲的幼儿的泛灵心理。 孩子的“泛灵心理”家长如何引导?

一个洋娃娃,一个可爱小女孩,坐在床边轻轻的拍打着她抱在怀里的洋娃娃,一边摇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整天忙着给她打扮,给她建房子、铺床等,沉静在其中不易乐乎。幼儿这种“幼稚”的行为,人们常常把它看成孩子模仿和想象的结果。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幼儿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起作用,那就是幼儿的“泛灵心理”。

孩子总对着洋娃娃说话是怎么回事?这是泛灵心理的作用!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即把物体生命化。是幼儿期的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现象,在他们的心目中,天上飘的白云,跟人走的月亮,吹拂着的风,会跑的汽车,手中的玩具等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泛灵" 心理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长、教师懂得并充分利用幼儿这一审美特点,许多“头疼”的教养难题便可很好地得到解决。

1.化解偏食问题

孩子偏食是家长极为头疼问题,每次吃饭总会上演,孩子前面跑,家长端着小碗后面追,斗智斗勇只为能多吃一口饭。为此家长不妨“换换口味”,把你烹调好要让孩子吃得饭菜与幼儿放在同一游戏中,然后给它们赋以灵性即拟人化,分配角色,进食幼儿是演员,你是导演,家庭其他成员是助演,大家齐心配合让幼儿在有生命有灵性的进食游戏中吃完了正餐。比如:米饭宝宝要给小朋友的胃里做检查,菜花姑娘要给小宝宝扎头发……等等。

为此家长要做好如下功课:1.减少零食摄入,尤其正餐前1小时;2.烹调色彩营养搭配讲究;3.合理安排进餐时间;4.创造进餐环境。这个方法能有效解决婴幼儿偏食、贪玩、不专心进食,进食量少的问题。

2.培养爱心养成好习惯

记得在女儿上幼儿园时,学校发过一个台湾绘本,里面有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布娃娃,小女孩弄脏了布娃娃,布娃娃就做出了夸张的伤心表情,后来小姑娘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就开始给布娃娃做清理工作,并为她换上了漂亮的衣裳。小姑娘和布娃娃都很开心。再比如生活中常见情景,轻拿轻放爱护小座椅。

家长、老师都可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品德。通过玩具、图书等回家找妈妈的游戏,引导幼儿做到的父母老师必须要做到的好习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去模仿去养成。其实,生活中这种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对幼儿进行爱心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事例举不胜举,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认识能力

利用“灵化”了的事物对幼儿进行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灵化”了的事物主要是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等等。例如:妈妈引导宝宝认识早上和晚上时,若能用“太阳公公起床了!”“太阳公公要下山了!”等这类泛灵色彩的话语来解释,宝宝们将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日出”和“日落”。比起向宝宝讲解深刻道理,这种教育宝宝的方法效果好得多。

当然,幼儿的“泛灵心理”是一种意识发展不充分的表现。我们利用“泛灵心理”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指导宝宝学会人物辨识、物物辨识,促进宝宝从本质上去认识事物,这就要我们有心的家长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4.丰富想象力

幼儿的“泛灵心理”是一个充满想象心理,家长老师要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幼儿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比如:在幼儿绘画中凶猛的动物和蔼可亲,渺小的昆虫高大无比,冰冷的机械微笑可佳,一副会飞的架势,偶尔还有几幅腾云驾雾......

这种看似简单的线条,可是凝结着幼儿的智慧和语言,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特点促进幼儿绘画、语言、制造等能力的迅速发展,充分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行表现和创造。切忌用成人的模式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对象的方法和技能,但也不排除在幼儿感到需要时教给他们一些知识、造型艺术、表演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活动。

孩子总对着洋娃娃说话是怎么回事?这是泛灵心理的作用! 第2张

5.渗透社会行为

幼儿期是社会认知去自我中心化的敏感期,即从自我中心化道德向社会化道德转化的过程,如果及时抓住幼儿的这一审美心理特征,进行适时而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建立。

对此,家长老师应该渗透以帮助、慷慨、同情与分享为代表的主题行为,多开展一些富有主题的游戏,让幼儿在玩中感受到相互合作、友好相处乐趣,也可开展一些种植花草、喂养小动物活动,集聚爱心,构建环保意识,共同营造地球大家庭。提高幼儿的社会理解能力,减低和约束其攻击行为。

“泛灵心理”使用不当的影响 

1.误导宝宝,推卸责任

生活中幼儿安全意识不强,常常会发生被绊倒情形。常见一些家长一边抚慰宝宝,一边指使或帮助宝宝去拍打责怪绊倒之物,更有甚者都带出脏话。

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宝宝一般都会在惩罚绊倒之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宝宝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

2.避免不良形象带来恐惧

幼儿容易受“泛灵心理”的影响,很难区分现实和虚构,电视、画报、画册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易于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认识分析能力,因而会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严重者会影响到幼儿睡眠及心理健康。

因此,这就要求家长在给幼儿,选择读本或幼儿电视节目时,应避免看有恐怖内容的语言和画面,尽量购买一些正规出版,内容积极健康,与幼儿心理发育同步的读本。

总之,“泛灵心理”是三四岁幼儿特定阶段特有的心理。随着幼儿心理发育的不断完善,对大千世界的认知不断增加,这种泛灵现象逐步淡化乃至消失,取而代之以神奇的想象。如果老师、家长在幼年泛灵心理期,得以巧用和引导,将会初步建立起来的良好行为习惯,为未来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加上日后的巩固培养,必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