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宝宝冬季要重点保护的5个部位

宝宝冬季要重点保护的5个部位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4.7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最近大降温,天一冷,妈妈群里反而热闹起来,除了关心别人家孩子穿几件衣服,更多的是关于长辈们给孩子穿衣的吐槽。

最近大降温,天一冷,妈妈群里反而热闹起来,除了关心别人家孩子穿几件衣服,更多的是关于长辈们给孩子穿衣的吐槽。

“我家娃已经穿得像个球,弯腰捡个东西,都可以滚走了。奶奶还整天唠叨,宝宝的手不热嘛。”

“我们家也是,老人也总担心宝宝穿少了。孩子打个喷嚏都要紧张得不行。”

作为过来人的80后都懂,曾经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而当妈之后,又面临一个新问题,就是“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你冷。”

宝宝冬季要重点保护的5个部位

宝宝到底冷不冷?

穿多少到底谁说了算?

怎么给孩子加衣服呢?

给孩子穿衣服其实有很大学问,原则是,衣着要舒适、保暖、宽松、方便穿脱、便于活动。

孩子的新陈代谢比成人、特别是比老人要旺盛的多,且清醒状态下又比成人运动量大,所以穿盖要比成人偏少才是。

可现实如何呢,大人惯有的思维就是气温降低,宝宝容易着凉,怕感冒咳嗽,就拼命加衣服,非要捂到出汗手脚发热才行,宝宝出汗后,遇风特容易感冒。

一入秋冬宝宝感冒,很多家长认为是冻着了着凉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出汗后风吹着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不给宝宝加衣,而是要适度,根据气温变化随时适当的增减。

同样的,穿太多,也会引发很多皮肤病,捂热会加重宝宝的湿疹,经常在医院看的小月龄的宝宝大夏天穿个棉衣抱着去皮肤科看湿疹.......

怎么判断宝宝衣服是否穿多了呢?

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摸脖子后面是否有汗。如果摸着颈部或背部是温热的,没有汗,那就正好。如果有点汗或者皮肤有点黏,那就是穿多了。

如果脖子温热,手脚却有点凉要紧不?不要紧。

因为宝宝的心脏小,收缩一次,心脏泵出的血一次达到四肢末梢的相对少,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的四肢特别是手脚是有点偏凉的,这在秋冬天会更加突出。

所以仅靠手脚的温度来判断冷暖是不科学的,不能摸着宝宝手脚偏凉就认为宝宝穿少了。

对于爱动的宝宝,背后放一块吸汗巾是个不错的方法。出汗了及时换一块毛巾,省去了换衣服的烦恼,也大大减少出汗后风吹感冒的可能性。

中国有句俗话叫”春捂秋冻“,是非常有道理的。秋天是训练宝宝耐寒能力的好时机,适当的耐寒训练可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使宝宝的身体能够感知自然气温的逐渐变化,在冬季来临时,才能适应冬季的低气温,不易感冒。

国外很早就有给宝宝进行耐寒训练的观念了。在美国,全美的产房病房室温大多保持在24℃,就连刚出生的小婴儿一般也就穿一件衣服加包一条毛巾。

我们都知道日本姑娘是出了名的抗冻,冬天零下十几二十度,街上到处可以看到穿短裤短裙的学生,这种抗寒训练从很小就开始了。

韩国姑娘也奶冻,大冬天光腿穿裙子的一大把,看着都浑身起鸡皮疙瘩。

受过耐寒训练的宝宝,身体会很好地适应气温,因而不易生病。

而一直生活在恒温环境中的宝宝,体温调节中枢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抵抗力就会降低。

但不得不提醒各位妈妈们,各国人的体质及周围的环境、生活习惯等都不同,这些国外的抗寒训练不能盲目照搬。

宝宝保暖要护住的五个部位:头、颈部、腹部、背部、脚。

所以,这些必备的装备,妈妈们应该提前给宝宝们准备好:一顶舒适透气的帽子,一条浅色、不会掉毛的围巾,肚兜、吸汗巾、棉袜、保暖的鞋子和棉手套。

宝宝冬季要重点保护的5个部位 第2张

具体要怎么穿衣才合适呢?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冬季穿衣公式:环境温度+衣服的温度=人体舒适温度(26℃)。可以此参考来给宝宝增减衣服。其中每件衣服的温度大致如下:

较厚羽绒服相当于9℃,薄款羽绒服6℃,稍厚弹力絮棉衣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绒衣服、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

如室外的温度为10℃,则穿衣温度为16℃(26-10)=6+4+4+2,可以给孩子穿一件薄款羽绒服(6℃)+厚羊毛衫(4℃)+棉背心(4℃)+厚棉毛衫(2℃)。

但是因人体体温不同,人体散热情况也不同,仅根据穿衣公式也不一定完全准确。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实用的原则:三个月以下的宝宝要穿得比大人多一层,三个月以上就要比大人少一层了。

保暖背心绝对是冬天宝宝必备单品,背心可以保护背部、腹部、肩部这些易受冷部位。

内穿的外穿的都必需备上几件。内穿式棉背心穿在贴身内衣和毛衣之间。

另外贴身穿的纯棉内衣一定要选择纯棉、单层、A类标准,不要选择夹棉的保暖内衣,这类衣服的填充物一般都为人造纤维,不利于吸汗排汗。

“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你冷!”

年轻爸妈和长辈们在育儿理念上存在意见是很正常的,毕竟过去的生活条件、物资资源都没有现在的好,对于增减衣服这个问题,我觉得,只要认真和长辈们沟通,她们会理解我们的这些做法的,重在沟通。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