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如何治疗宝宝秋季腹泻?如何预防?

如何治疗宝宝秋季腹泻?如何预防?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5.2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儿童正常的大便次数、性状及颜色,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小婴儿每天3到10次大便,幼儿及儿童每次一到两次大便,这都属于正常范围。因此腹泻的判断,取决于与正常大便相比,大便次数增多或性状改变即为腹泻。儿童出现3次或3次以上稀水便即为腹泻,如果出现水样便或粘液便,应引起注意。

今天与大家分享关于孩子秋季腹泻的常见问题。

如何治疗宝宝秋季腹泻?如何预防?

什么是秋季腹泻?

儿童正常的大便次数、性状及颜色,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小婴儿每天3到10次大便,幼儿及儿童每次一到两次大便,这都属于正常范围。因此腹泻的判断,取决于与正常大便相比,大便次数增多或性状改变即为腹泻。儿童出现3次或3次以上稀水便即为腹泻,如果出现水样便或粘液便,应引起注意。

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为病毒感染。其它原因包括细菌感染、抗生素的副作用以及胃肠道以外的感染等。

轮状病毒是造成宝宝腹泻最常见的病毒,多见于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在温带地区,轮状病毒感染高峰发生在凉爽的季节。

轮状病毒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约1到3天。感染后的1到3天,大量的病毒自粪便排出。

轮状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呕吐、非血性的水样便和发热等,病程大概3到8天。

出现腹泻后,没有脱水的儿童,建议继续规律饮食,除非医生建议,否则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大多数轻度腹泻的患儿可以正常饮食,包括配方奶和牛奶。但是,不要喝煮沸的牛奶,水分的蒸发会使剩下的浓缩部分盐和矿物质含量较多;不要喝高糖饮料、含盐量高的饮料或者低盐的饮品;高脂肪含量的食物不易消化应该回避;没有必要只吃流食,这可能引起饥饿性腹泻,导致腹泻的病程延长。

推荐继续食用碳水化合物,如米饭、小麦、土豆、面包,也可以继续食用瘦肉、酸奶、水果和蔬菜。

护理重点:预防脱水

腹泻患儿伴有轻度脱水很常见,症状体征表现为口腔粘膜稍干,皮肤弹性还可以,稍微有点口渴,肢端温度正常;6小时内只有一次尿。

中度脱水的体征包括口腔粘膜很干燥,皮肤弹性差,哭时泪少或者无泪;前囟眼窝凹陷,肢端的温度比较低,尿少——比如婴儿4个小时没有更换尿布,或者年长儿6个小时没有尿。

口服补液疗法虽然不能治愈腹泻,但是可以治疗腹泻伴随的脱水。口服补液溶液中包括有呕吐腹泻所丢失的糖和电解质的成分,家长可以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口服补液盐,比如口服补液盐3。

米汤、果汁或者其它饮料不能用于腹泻患儿的液体治疗,也不推荐家长在家自行配制口服补液盐的配方。

如果孩子没有脱水的表现,继续正常饮食并且多补充些液体预防脱水,可以少量多餐,避免恶心呕吐。如果能吃口服补液盐,孩子愿意喝多少就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参考的量为每次稀便后6个月以下婴儿每次喝50毫升口服补液盐,6个月到2岁的宝宝每次喝100毫升口服补液盐,2到10岁的儿童喝150毫升口服补液盐,大于10岁的儿童愿意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增加哺乳时间和次数;如果是吃配方奶的宝宝,应该至少每三小时喂一次奶。

如果出现了轻度脱水,患儿的补液总量可以按50毫升每公斤、少量多次地在4小时内补入。如果孩子因为呕吐拒绝接受口服补液盐,或者出现中重度的脱水,应该及时就医。

如何治疗宝宝秋季腹泻?如何预防? 第2张

如何治疗腹泻?

抗生素及抗腹泻的药物通常都没有必要。极少数情况下,如果有细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疗腹泻,而且可能引起副作用及抗生素耐药。益生菌可以帮助缩短病程12到30个小时,可以合理的使用。

WHO提出补锌治疗,可以降低腹泻的病程和严重程度,以及脱水的危险。连续补锌10到14天,可以完全补足腹泻期间丢失的锌,而且降低在2到3个月内再次腹泻的危险。(关于补锌的相关知识,可点击文后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姚跃医生的科普文章《儿童腹泻到底该不该补锌?》)

如何预防腹泻?

腹泻容易在家庭和朋友之间造成传播,饭前、便后、更换尿布后要勤洗手。排泄物和尿布应该及时地无菌隔离和处理;更换尿片的地方需要和饮食区分开;腹泻的患儿应该在家隔离,直到腹泻痊愈;要喝干净的水,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保护儿童,避免轮状病毒肠炎的感染。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建议立即就医:

年龄小于6个月或是体重小于8公斤;

三个月内的婴儿体温高于38度,或是三个月到三岁的宝宝体温高于39度;

有浓血便或呕吐血性物;

频繁且大量的水样便,腹泻或呕吐持续时间大于7天,严重的脱水,心率不齐、多器官功能损害;

数小时内无法进食任何食物或者液体;

6到8小时内无尿,腹痛很明显,精神很萎靡,反应迟钝;

免疫功能缺陷或者正在化疗的小朋友。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