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2.3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是父母该做好的一门功课。要想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那么建议父母跟着以下三个须知,或者说三个步骤去走。

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发脾气了,妈妈怎么办?这是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但很多成人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何况孩子呢?孩子在有情绪的时候常常伴随着一些破坏性的举动。那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三步教会孩子自我控制

很多成人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别说孩子。孩子在有情绪的时候常常伴随着一些破坏性的举动。当孩子这种行为发生在公众场合的时候,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好尴尬!如果是这种第一反应,一般接下来就能够预知到,父母要么急匆匆想要制止孩子哭闹,甚至于批评打骂,结果适得其反,要么只能失去原则各种哄。

不曾情绪失控过的孩子,我没有见过。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是父母该做好的一门功课。要想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那么建议父母跟着以下三个须知,或者说三个步骤去走。相信你会有收获的。

父母须知一:孩子有权生气

通常情况下,孩子突然脾气大作的时候,被父母视为“令人不快的时光”。比如上面这幅漫画里面,当孩子开始当众哭闹,妈妈觉得非常尴尬。因为孩子不乖,是父母们不愿意面对的。

但是,父母同时也必须知道,生气、发怒是孩子们的一种本能,也是他们的权力。一个不会生气、发怒的孩子,通常是压抑和孤僻的。孩子有时候的哭闹,对身体好,还能提高智力,同时也表明心理健康。所以,不要动辄就对孩子说“不许哭,别闹了!”但正如成人一样,孩子同样希望“心想事成”的日子多,所以没有孩子会莫名其妙的大哭大闹的。如果有,请先看看问题是不是出在我们身上了。造成孩子大发脾气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列出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

1、看看是不是父母本身脾气就不好

不少父母本身性格急躁,容易发脾气,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孩子不听话,就会给予训斥甚至打骂,有时依照自己的情绪来管教孩子,时松时紧,这样不仅对孩子的自尊心无益,而且也让孩子学到了“情绪失控”。

这种情况,父母其实首先就是要做自我情绪的管理,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2、情绪日渐丰富,而语言表达跟不上

孩子由于年龄和自身发育的特性所致,有时没法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当大人总是不明白孩子的意思时,他就会着急,因为在他看来,妈妈应该是知道我要干什么的呀!而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1岁半前后开始,孩子就日益希望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过多限制时,他们不懂的如何用语言表达,就只好通过发脾气、大哭大闹的方式去抗争和寻求自己的权力。

这种情况,和孩子硬碰硬,教不会孩子自我控制的方法,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倔,或者干脆退缩。所以共情是关键,同时要教会孩子更多表达自己的办法。

3、孩子内心有恐惧

有些孩子,尤其是3岁左右,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了,可是父母会发现,某一个情形下,或某段时间内,孩子情绪上出现了“退化”,容易失控,并伴随出现一些很糟糕的行为问题,如打人、抢东西、摔东西等。

这极有可能是孩子内心有恐惧。孩子觉得受到了某种伤害,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于是呈现出失控的状态。因为内心存在恐惧,更渴望大人的关注和帮助,可是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只能通过大哭的方式。因此若父母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便能有效安抚孩子内心的脆弱,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排解孩子内在的恐惧感。随后,孩子才可能信任你,向你伸出求助的手。

4、家庭教养方式不一

家庭成员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存在不一致,孩子就会看人来办。例如孩子在为了某种目的而哭闹时,如果爸爸不同意就去找妈妈,妈妈不同意就去找爷爷奶奶,利用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分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一次成功了之后,孩子就会一而再、再而三,遇到不满足的时候,就会情绪失控地哭闹。这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孩子大发脾气的原因,他们在试探自己的方法是否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对此,当然首先要做的是,解决大人之间的教养冲突,避免有一方过于溺爱,统一教养方式,明确第一抚养责任人。

父母须知二:我们有权愤怒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父母们怒不可遏的事情一定会存在,几乎无法避免。父母们也认为愤怒、生气、让自己情绪失控是不好的,总是在对孩子发完脾气后感到非常内疚,担心自己刚才的盛怒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于是痛哭,愧疚,妥协,反悔,甚至惩罚自己。如是,陷入一次次不良循环。

为了自己的愤怒、失控陷入自责没有必要。须知,有时候愤怒是有好处的。通过愤怒,我们排除体内的毒素身体得到健康;通过愤怒,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心灵得到成长;通过控制愤怒,让我们的智慧得以增加。

何况,教育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愤怒也必然是不可缺少的。愤怒来了,首先,接受这个事实:我很生气!我有权生气,我接受我生气的现实。不必内疚或者羞愧。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他此时此刻的情绪反应是什么。

其次,客观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你对孩子的担心。比如说:我生气是因为我担心你;而不是说:你这个孩子怎么总是这么让人头疼!不要翻旧账、给孩子贴标签,或是口无遮拦的指责。最后,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我们的期待是什么,孩子如何做会更好。这样可以明确给孩子指出一条可以避免“闯祸”,或者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父母须知三:7个办法,帮助爱发脾气的孩子学会自我控制面对孩子乱发脾气的情况,前面两个须知,是父母平日就该做好的准备。而当孩子情绪的“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从前面两个还可以考虑这样几种实用做法:

1、公共场合,从长计议,幽默化解公共场合孩子发脾气,很多父母会觉得很没面子,尴尬。其实这是几乎所有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此时,完全可以开个小玩笑,比如说:看起来我们有点家务事得要私下处理下了。如此轻松的状态,既能打消旁边人看热闹的兴趣,也好缓解自己的尴尬,带孩子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你们俩可以再“从长计议”。

2、不要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处理问题孩子发脾气的当下,大人不要惊慌失措,或者表现出不安,立马失去了自己的立场。更不要说教,因为孩子哭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在自己的感受上和寻求你的安慰上,对其它并不在意,也没有精力去在意。

要知道,一个人有脾气、闹情绪的时候,跟他讲任何道理,他都是关着耳朵、听不见的。因为这时他情绪的中枢,和你跟他讲道理的那一片大脑皮层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其他的位置都是关闭的,只有那一片情绪中枢是活跃的,所以你讲道理根本没用。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用目光安抚孩子,轻轻触碰他的脸、手,搂他在怀里。你的举动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你是明白他和理解他的。等孩子哭完,你可以再告诉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办,或者和孩子商议解决问题。

3、避免用自己的愤怒回应孩子的愤怒父母一生气,就容易使用一些过激的词汇,比如:

“你这个坏孩子,总是这么不听话!” “你这个熊孩子,一直给我添乱!” ——给孩子粗暴贴标签,责骂孩子。

“如果你不乖乖的,我就不要你了!”“如果你现在不马上停止哭闹,我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威胁孩子。

“不许哭!现在闭嘴!”——专制命令。

“像你这样,迟早要惹出大乱子!你这种孩子,以后能有什么出息!”——说出负面暗示的话。

父母一定避免用愤怒回应孩子。你的愤怒将会使孩子的情绪发酵扩大,要先控制自己的愤怒,以平静、温和的声音响应孩子。如果你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就请先不要开口说话。实际上这个时候你说出的任何话可能既不能被孩子吸收,也不能表达你真正的意愿。等到你调整好情绪,就要开始应对“麻烦”了。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2-3岁孩子注意力的维持时间也只有3-5分钟。遇到孩子执着在一件事情上哭闹不止的时候,采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通常会有效果。但一定要转移到另一个新奇和对孩子来说有趣的东西上。

对于3岁以上、可以用语言清楚表达的孩子,妈妈不妨说:你可以告诉我你坚持要这个的原因,至少3点。

如果孩子还小,1岁左右的,不能清楚表达,妈妈需要抱起孩子说“宝宝,妈妈带你看看更有趣的东西”,不要跟孩子说太多道理,他不会乐意听。

5、学会转换语言,多用“我”做主语孩子闹脾气也跟父母说话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孩子说“不吃饭”,父母可以说“那吃口菜吧!”;孩子说“不洗澡”,父母可以说“那冲一下就泡奶喝”;孩子说“买雪糕”,父母可以说“好,过两天妈妈买给你”等等,学会用另一种方式要求孩子,即我们常说的不直接说不,而是排序。

另,父母稍微留意就能发现,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开口便往往会以“你”字为主语,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或谴责之类。但事实上,在遇到孩子发脾气时,父母不带抨击地陈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反而会更有效,比如多用“我”做主语来对孩子说话。

比如,当孩子耍性子的时候,父母不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更好的说法是:我很生气,上了一天班很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安静一点儿。如果父母真能这么做,孩子的内心会感受到父母的公平、理性、温暖与坚定,而且他们会模仿。虽然孩子的变化不会立刻就有,但是只要父母肯朝向这个方向努力,就一定会看到孩子的转变。

6、失控可以,但要对失控的后果负责 最后,孩子冷静下来后,父母还能做什么?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虽然生气、愤怒的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处理这些情绪的方式不同,后果就不同。若处理的恰当,就值得鼓励;若处理不恰当,甚至造成了一些损失,那就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7、做个关于失控的约定孩子情绪平复后,父母还可以跟孩子谈他情绪失控这件事,告诉他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建议他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在行为失控或口不择言之前控制好自己。预先让孩子知道,下次当他脾气爆发时,你将会协助他,要求他回到自己房间去冷静下来。告诉他如果当他应要求立即回房间,他将丧失一天休闲时间的权利,例如讲电话、看电视或者和朋友们玩。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