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热闹的娃,孤独的娃,各有各的精彩

热闹的娃,孤独的娃,各有各的精彩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1.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热闹的娃和孤独的娃。在进入高年级前,孤独的娃必定是让家长闹心的。例如上次的留言所述:“我儿子也不善社交,两岁了,还是怕人。。在家里玩的很自在,到外面就不喜欢别人碰他,更不喜欢别人塞东西给他吃,老躲在我怀里。。。我妈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唉。。愁死我了。。“在家欢欢喜喜,出去

进入青春期,情况就反过来了:爱热闹的娃更容易进入劣势(自制力特强,早懂事的除外)。首先如上篇文章所述,他们比较不喜欢独处,独处对于他们特别没意思。而读书学习,刷题备考,更多是一个人,安安静静,沉浸在自己思考的世界里的行为。其次,他们更容易受大环境“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更容易沾染不良的价值观和习性(例如“不学习”更酷啊,和社会小混混有关系更酷啊,有男女朋友更酷啊。。。等等),所以青春期这类娃易踩坑。

热闹的娃,孤独的娃,各有各的精彩

性格无分好坏

文末也有家长煞有介事地指出:“孤独的娃肯定不好啊。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孤家寡人活下去的,社会性越好人脉越广。。云云”

DrBing的观点则是:在一个人所有性格相关的特质里面,没有任何特质有所谓的“好”和“不好”,每一个存在的特质都是进化中赋予给高等生物的某种生存智慧,只是它们有不同的适用情况。

就连‘广受诟病的“自卑”性格其实也有其好处啊,初衷就是为了保护那些幺蛾子不要明明实力不足还偏跑出去找死啊。

人的性格是不受逻辑思维直接控制的。人的感情发生在人类大脑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热闹的娃能通过社交性的行为,在边缘系统产生满足感(多巴胺),于是社交性行为就得到正向刺激;但其实,独处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无聊甚至不安全的感受。而孤独的娃,可能是因为在社交行为中无法产生满足感甚至厌恶恐惧,而变得喜欢独处(例如怕生、自卑),也可能是在独处行为中能找到更大的满足感(例如享受发现自然的乐趣),而因此不愿意在社交中花费自己的时间。前者是逃避型,后者是自愿型。

热闹的娃,孤独的娃,各有各的精彩 第2张

换句话来说,就是因为人对不同行为的满足感——其实就是爽感——感受不一样,所以在错综复杂情绪模式的叠加之下,就形成了人千变万化的性格。

性格驱使行为,性格帮助人找到自己心灵最舒服的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热闹的娃以其说是在寻找人群,不如说是在逃避独处。孤独的娃以其说是在逃避人群,不如说是在寻找一个人的宁静。

所以说“热闹”和“孤独”无所谓好坏,只是人的两种属性而已。

独立性与社会性

人有两点属性,一是独立性,二是社会性。

智商高的人独立性肯定特别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玩得不亦乐乎。但是不代表他在人多的大世界里玩得开心,而且有时候他不需要这种大世界,比如一只鹰干嘛要去在乎一堆鸡的感受。。虽然鸡觉得鹰和自己是同类。。当然如果他想要去学,去装鸡,那么智商高的人肯定装得特别好。。只是有些人不屑去装。。可是这种人会变得非常孤独,原因在一堆鸡里实在找不到同类。。没有人能了解自己真正的内心。他也渴望同类,只是找不着。

例子:极端的例子就是我认识的一个10岁娃是高功能阿斯伯格(相当于智商爆灯,社会性0)的孩子,兴趣非常奇怪,例如对天文很感兴趣,已经了解星云、星系、行星、恒星、彗星等等概念,能说出至少五百种植物的拉丁学名和习性,知道达芬奇设计的所有军事设施和基本物理原理。(为了这个爱好,他爸妈还是特意带他去了一趟法国看了达芬奇公园,里面每个设施都有等比的模型)。此娃在学校社交方面当然很吃力,因为他的话题一开口就能全场冷得下雪。

因为禀赋而和社会脱离的娃,最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没人告诉他们:“你只是和他们不一样,但你一样棒棒哒”,他们在一开始的很多年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如果后来能凭借良好的教育获得不错的成就,那就比较能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自己的自我定位和自信。“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我才不跟你们玩呢。”这句话可是很多年以后有底气了才敢说出口的。

例子:德国一个邻居 Kirschner博士是一家重要的国家科研机构的负责人。有多重要呢?德国新闻联播 Tageschau时不时有他的采访。但他有多孤僻呢?50多岁,未婚,在本街住了20年,却只有三家人认识他(包括我)。去年因为我家和他公用的一面墙漏水得以时不时有交结,才慢慢得知在他小时候因为经常被其他学生嘲笑,他妈妈为此转了4次学,甚至最后还搬了家,才找到一所能让他真正觉得舒服的学校。现在他虽然独居,也没什么朋友,但在工作,书本和旅途中,人生一样非常精彩,只是不是世俗所可以理解的精彩而已。我当时非常为之感动,尤其是母亲当年为他的付出。

总而言之,独立性强的人(知识量、智商一般也高)做不需要和人打太多交道的工作,如科研、写作等等,搞定自己妥妥滴。

情商高的人社会性相应会非常好,可以让自己身边的人活得舒服。但是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独立性会变得比较差。在人的“社会性能力”还没法带来实质性回报的时候,也容易产生一种情况:自己像是一颗太阳,照射着别人,在别人身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很难得到回报。但没办法,谁叫自己不和人相处就憋得难受呢?
例子:我姐应该算是我见过的人当中社会性发展得最好的人。每个和她相处不久的人都评价:“如沐春风”,和她相处久的人都评价“两肋插刀”。学生时期,她的大部分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是投资在朋友身上的。那时这是劣势:因为这些投资大多是没有实质回报的,玩完了就玩完了。人家上了重点,她却家里贴钱才进了个二本读工程类,爸妈当时挺恼火的。但是打小的社交经历,是对她“实用性社会智商”的锻炼过程。进入职场以后她的社会性就发挥优势了:做技术人员,她最能搞业务;当业务人员,她最懂技术——完美的管理者!她30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了,虽然给人感觉仍然是“如沐春风”,却再不会进行半秒钟的“无意义社交”,朋友圈那是年年鸟枪换炮级级上。

总而言之,社会性强的人,做和人打“高级”交道的工作(高级交道就是说不是简单信息沟通,而是需要考验情商的深度社会技能,例如PR,销售,外交啊),只要不是智商为0老扑腾一些“无意义社交”,那肯定会干出彩。

总结

事实上一个人很难处理好自己的独立性和社会性,要不是独立性影响了社会性,要不就是社会性影响了独立性。。很少有人能平衡的非常完美的。。因为独立性和社会性本就是一对矛盾体。。独立性要求你封闭、独处;社会性要求你打开、合群。。
这两者失衡的例子很常见,比如很多人觉得放纵欲望是自己的事,我自己开心了就行。。这就是一种以独立性去代替社会性的习惯。。一个人的时候,想怎样就怎样。。但是带上了社会性。。你需要考虑其他每个人的情况、interest和出发点。再比如,有的人认为,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这是另一种以社会性代替独立性的行为,结果却不失这样。于是就导致失衡,失衡的结果就是痛苦。。
然而,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独立性根本不强(或者换句话说,智商没够用),那么只能去依靠社会性了。例如大部分人能力不足于到达例子的chner那样能“一个人爱咋咋”的状态。同时,目前社会上需要“社会性”的工作,还是占更大比例。

智商不够用情商又抓急,那么结果就很悲惨了。智商或情商有优势,但依靠后天的培养补足了短板的,这个娃将来注定大吃四方。

但是“补足短板”这个活儿,我们只能鼓励引导,不能硬来。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