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这碗毒鸡汤竟然刷爆朋友圈,你凭什么欠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

这碗毒鸡汤竟然刷爆朋友圈,你凭什么欠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1.5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文章一开头,是一幕常见的家庭场景:夫妻俩为要不要带孩子去海边玩发生争执,老公许诺女儿下周末就去,“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乐。”女人话锋一转,“可是,她现在快乐了,将来呢?”

文章一开头,是一幕常见的家庭场景:夫妻俩为要不要带孩子去海边玩发生争执,老公许诺女儿下周末就去,“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乐。”女人话锋一转,“可是,她现在快乐了,将来呢?”

接下来,作者讲了一个故事:她所在工厂招工,一个妈妈带着儿子来应聘。儿子只有技校文凭,但没有资格证。据朋友说是因为“宝贝的不得了。上学不好好上,也舍不得管,说孩子开心最重要。”等技校毕业去工厂上班,因为嫌累就回家啃老,“当妈的就惯着他”。

作者叹道:他没有高学历,没有一门手艺,怎么安身立命?靠什么获得尊严?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男人,又怎么能快乐?

到这儿作者又抛出一个故事:一位因为儿子在北京而得以去京城治病的高中老师想到身边一些人得了他这样的病,只能在小地方医院听天由命,不由庆幸并感慨道:“当我们很多人在埋怨高考、张口闭口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如果你不是一线大城市,你说的素质教育,充其量只能为下一代的成长注射一针麻醉剂。”

然后作者开始灌鸡汤:“孩子,你不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人间。出生在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我唯一能为你做的,就是给你创造好一点的学习机会,让你有台阶去登上更高的山峰。那时,你看在眼里的风景才会楚楚动人。如果你一直匍匐在命运的脚下,为生计发愁,那么,再美的景色在你眼里也是愁苦。此时我对你有多心软,将来生活就会对你有多无情。”

这碗毒鸡汤竟然刷爆朋友圈,你凭什么欠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

至此,作者推出了自己的论点:“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低声下气的成年。”

可是很有意思的是,明明一开始是因为暑假里作者夫妻俩没有时间陪孩子去看大海,爸爸答应开学后第一个周末带孩子去,妈妈就不满了。到文章最后,这个妈妈竟然将此事的“严重性”提升到——“我是母亲,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这快乐,绝不是在该学习的年龄去放纵,在该努力的时候只图轻松。”

我真的不明白,利用一个周末去看看海,就“放纵”了吗?想要快乐就是“只图轻松”吗?

好,到这里作者的真实意图才终于出现了:“如果你想在以后的人生舞台上长袖善舞,你就要多熬一些夜,多吃一些苦,多读一些书。真正快乐的人生,是要趟过一条汗水的河才能抵达。”

不得不说,最后一句话真是一勺浓醇的鸡汤,看起来真是无比正确的真理。但是这一整段话细品起来,却如同变质的毒鸡汤!文章用慈母的口吻给自己的孩子洗脑——“你不熬夜苦读,你不拼命刷题,你考不上好大学,就不会有出息,就不会有快乐人生!”,“我这样逼迫你,都是为你好”!

作者犯了一个如此明显的逻辑错误,用“我宁愿……”,“也不愿……”的句式将“快乐的童年”和“卑微的成年”对立起来。可惜“快乐的童年”和“卑微的成年”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不快乐的童年”更不可能导向什么“有尊严的、体面的成年”。

那个宁愿背负骂名、宁愿“欠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妈妈,身上其实有无数个“虎妈”附体。最近正火的一个艺术形象就是《小别离》里的朵朵妈,爱之深,教之严,责之切。下面这段精彩的对白无疑是虎妈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碗毒鸡汤竟然刷爆朋友圈,你凭什么欠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 第2张

面对即将中考的孩子成绩突然下滑,朵朵妈的焦虑我们能够理解,但朵朵妈的这段话则毫无逻辑可言:

“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一次月考的排名,能决定进不了重点高中吗?显然论据推不出论点)

“你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逻辑错误同上,反证可证)

“你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完了”(荒谬之极吧?那些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难道都要都要去“自挂东南枝”?那今天的马云和阿里巴巴从何而来?)

剧中的朵朵考试成绩离妈妈要求的差0.5分,依然不能实现一家人周末出去游玩的小小要求。是不是也像极了作者的一家?

这碗毒鸡汤竟然刷爆朋友圈,你凭什么欠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 第3张

“多熬一些夜,多吃一些苦”真的就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君不见,朵朵妈早上5点半就把全家叫起床,让朵朵背40分钟单词。“因为那个时段记忆力好”。可是孩子昏昏沉沉,在上学的路上睡着;回家后妈妈搞特训,还要计时训练。一张卷子做完了,5分钟后再来一张!结果孩子在饭桌上睡着了……

这碗毒鸡汤竟然刷爆朋友圈,你凭什么欠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 第4张

在“虎妈”一系列高压手段的推动下,加上青春期躁动的情绪,那个天使一样乖巧的女儿变成了出口伤人的小恶魔。“不想做你的女儿”,这句话,足以让父母的世界轰然崩塌。

这不是戏剧,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当夫妻俩在痛苦中相拥而泣、亲子关系被严重撕裂时,你还能说这样做一定是对的?

好在朵朵妈不断地自我反省、努力地与女儿沟通,后来教育观念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得到改善,母亲和女儿都得以成长。但现实中,却有很多相当极端的例子:有的孩子禁不住家校双重高压,患上抑郁症甚至跳楼自杀;有的亲子关系彻底破裂、孩子长大后不愿回父母的家……面对受伤害的孩子,你还能坦然地说“我这样做是爱你、为你好”!?

作者把“快乐”和“放纵”划等号,是偷换概念。童年的快乐,是建筑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奠定内在的自信、乐观、安全感的重要基础。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远比更多的知识更重要,所谓的情商也是由此形成基础。所以,与其急着给你的孩子正确的、好的知识,不如给他一个好的关系,爱他,同时尊重并鼓励他的独立。”

这碗毒鸡汤竟然刷爆朋友圈,你凭什么欠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 第5张

真正成功的人士,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社会地位,而在于他能够发现自我,管理好自我并一步步实现自我。每个人的资质、能力和资源不同,不是处在金字塔尖的极少数人才能称得上成功,今天,成功的定义不再是“班上50名同学,你考了第一,大家认为你成功了,因为你超过了其他49个人”,而是“能做最好的自己”。 一个有着和谐亲密亲子关系、有着快乐童年回忆的人,与一个童年始终在父母高压下被动学习、不够快乐的人相比,谁更有可能发现自我、做最好的自己呢?

那么,“卑微的成年”是“快乐的童年”或者“放纵的童年”导致的吗?

作者所指“卑微的成年”应该就是她文中所说的招工招不上、还要啃老的小伙子,和老师口中那些不能享受一线大城市优越医疗资源的普通人,当然,还可能包括许多家长用来吓唬孩子的“你考不上好学校,就只能扫大街”这样的以“扫大街”为代表的体力劳动者。

在作者眼里,似乎分数不高、学历不高就意味着注定会匍匐在命运的脚下。但是,无论在哪里,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也永远都会有最后一名,考试拿到第一的人未必能赢得整个人生,不擅长考试的人倒可能破釜沉舟、另辟蹊径,寻觅自己的风景。只有那些永远在压力下战战兢兢、缺少自信的人,那些从小受到心理摧残的人,才会“匍匐”、才会“愁苦”。

而作者这样有机会享受大城市医疗资源的人,看似充满了优越感,其实在另一些人眼里,在帝都这样的一线城市做着房奴、孩奴的你没准儿也很“卑微”——你连陪孩子去趟海边、享受一个周末都不敢,连孩子成绩有一点下滑就惊恐“未来怎么办”,难道活得还不够卑微?

这碗毒鸡汤竟然刷爆朋友圈,你凭什么欠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 第6张

如果说相当多中国人都过着这样“卑微的”生活,那多半不是他们自己的错——社会转型期一部分人成为既得利益者,而另一部分人则被牺牲了利益。有人失去了土地,有人失去了健康,没有完备的医疗保障,没有公平的教育资源,就算你是中产阶级,也可能被股市和房市彻底套牢——那些信奉“多熬夜、多吃苦、多读书”的寒门学子,从农村、小城镇来到大城市成为北漂、海漂,成为都市“蚁族”,是否敢说自己过上了不再“卑微”的生活?!

至于啃老的青年,他今天的落魄跟童年的快乐无关,只跟父母的溺爱和不擅管、不想管有关。谁说只有在溺爱下才有快乐?

作者犯的另一个逻辑错误,是有意无意地将素质教育与“图轻松”划等号,甚至称其为“给下一代注射的麻醉剂”。我想作者是根本不了解什么叫素质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原本就应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工程,包括发展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只不过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导向下被异化为“应试教育”。在一些大城市,因为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高素质家长,得以在一些学校和民间机构开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成才,这怎么能说是“麻醉剂”呢?

恰恰相反,考试的高分往往更易成为家长和孩子的一针麻醉剂——以为自己很优秀,以为“登上了山峰”,注定会成功,殊不知进入社会后,文凭并不那么重要,你的智商情商、洞察力执行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等才是更重要的成功要素!

而这样一篇逻辑混乱的毒鸡汤,居然在好长一段时间里被多家公众号大量转载,且让很多家长奉若宝典,并用以随时鞭策孩子——“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孩子想玩,家长就说“今天我不让你开心玩,是为了让你长大成人后能玩得开心”,“爸爸妈妈当然希望你能快乐(休息),但是你现在快乐(休息)了,就再也追不上了,以后长大了就不可能快乐(会一生劳碌)。”

……

这碗毒鸡汤竟然刷爆朋友圈,你凭什么欠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 第7张

试问:父母有什么资格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少)年”?有什么理由可以亏“欠”孩子的人生?

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人生,不是父母的人生,你用笃定的口气断言一个孩子无法预见的未来——现在快乐,将来就一定卑微!这是一种专制的舆论武器,以爱的名义,掌控孩子的人生。

我怀疑信奉这个毒鸡汤理论的家长都多少有威权型人格和依附性心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也极大可能是在这样的权力规训和舆论场中驯化出来的。今天,他们下意识地也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孩子有极强的控制欲,替孩子选择放弃这个,逼孩子多做那个……

更可怕的是,很多老师、教育工作者也信奉这样的理念,为了提升自己所带班、所在学校的升学率,也常常将“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挂在嘴上。于是,一批又一批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失去了想象的翅膀……为一个看不见的未来,牺牲了眼下的一切快乐。

我想,或许很多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欲,被所谓的理念掩饰了本能。

是的,你可以说:“明天的你,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

但你无权说“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因为孩子有快乐的权利,而你无权操纵他的人生。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