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亲子活动 > 想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坚定强大该怎么办

想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坚定强大该怎么办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4.8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会培养孩子许多事情。那么问题来了,想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坚定强大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会培养孩子许多事情。那么问题来了,想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坚定强大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想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坚定强大该怎么办

想要给孩子培养坚毅、自我控制、社交能力等等这些好性格,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生娃之前一起工作的同事,大多各奔东西了,跳槽的跳槽,创业的创业,几乎都没了什么联系。

所以两个月前米克联系我的时候,我还是挺诧异的。

米克是个挺有意思的小伙子,和很多德国年轻人一样,他是个非常自我却又很注意不妨碍他人的人。

他专业(服饰搭配)精通,对工作认真,在享受生活这件事情上,更是一点也不马虎,是那种一周两次冥想、三次瑜伽的生活质量专家。

因此,在他告诉我他正在平均每日 4 小时睡眠地艰苦创业时,我真是大吃一惊:这种睡不够 8 小时美容觉就要抱怨的养生人士,居然也创业了?

说实话,和他一起工作时,我已经 1001 次差点忍不住要问他为什么不创业了。

他有着天时地利人和,和柏林所有时尚网红打得火热,熟知各大服装品牌市场部人员,却丝毫不打算加以利用,整天不思进取,动不动请几周无薪假去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徒步。

30 出头,没结婚,没事业,和另两个朋友在夜店林立的柏林 Kreuzberg 区一起合租了一套公寓。工作虽然还算过得去,但一分钱的存款都没有。想入手一款贵点的自行车,居然是向离异多年的妈妈要的资助,然后一年内按月分期付款还回去的。

如果我是他妈,估计早就着急上火了。

我也曾很隐晦地问过他妈妈如何看待他的生活,他很诧异地回答:「她为何要催促逼迫我做什么事?我是个成人,她也是个成人。我们各有分寸。」

如今,他说:「我玩够了,也积累够了,以前想多经历和多学习,现在最大的兴趣是创造和建立。」

他的咨询公司,刚成立就接了几单活,现在正忙得热火朝天,和我联系也是想让我牵线,请另一个朋友帮忙。

如今的他,说话八面玲珑,举止谦和有礼,谈笑间神采奕奕,甚至我也不由得被他满腔的上进和坚定鼓舞了起来。

一个朋友是教育心理学专家,她曾经分享过这样一段话:

很多父母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孩子听话地去做他被要求的事情?

其实,我们更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孩子们的内心需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满足他们的这些内心需求?

而 99.9% 的孩子,最大的内心需求,就是无条件的爱。

但无条件的爱,并不等同于溺爱。并不是说孩子们想要什么,就给予什么。

无条件的爱,其实更是无条件的被接纳感。

是哪怕我失败、搞砸,也依然被接受、被爱的接纳感。是我不成功,父母依然爱我、不会对我训斥指责的安全感。

其实,米克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的妈妈,和其他普普通通的德国妈妈一样,没有任何过人之处。

除了一样:她对米克的态度,并没有以米克的 「表现」 为条件而改变。

米克 「不求上进」,把日子过得在一般人眼里相当失败时,她并没有焦急上火、夜不成寐,只是温柔接纳。

她没有训斥教诲,只是用行动表明了这件事:你不需做任何事情,来获得我的认可。我相信你,有能力有定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她文化不高,却和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有着同样的教育观:最好的教育,就是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并且她用行动做到了这一点。

另一个朋友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我邻居家的小孩是垃圾车的忠实粉丝。和他妈妈聊天,她说现在她在一个 WhatsApp 群(欧美微信),每周司机都会把路线发给他们,然后小朋友就可以出门期待了。德国各行各业富养孩子的方式真的是精细到令人感动。」

其实,让我更加感动的是,很多孩子小时候的理想都是当收垃圾的工人、售货员或查票员,这些看起来不那么高尚的职业。

但是父母不会告诉他们,这个职业不好,你以后要当医生,律师,科学家。

一方面,我觉得是因为这个社会是对每一种职业都有内心的尊重。另一方面,我认识的很多朋友和同事,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的目标是让孩子能有快乐的人生,而不是那种在别人眼里,或父母眼里成功的人生。

「不管你做什么,不做什么,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这是你的人生,而不是我作为父母炫耀的资本。」

这样教育出的孩子内心才会无比强大和自信。

「要事事尊重和接受孩子的内心需求」,接受这种理念,其实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在我们长达几千年的传统理念中,百事孝为先,若想孝,必先顺,所以称作 「孝顺」。

顺从父母的意愿,做让父母开心的事,是我们大部分普通成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到了孩子身上,却要 「以孩子的内心需求为先」,很多人可能都不会习惯这种转变。

我也不例外。在大姜(我家老大)小时候,我经常会为了他的害羞、肢体协调能力差感到大失脸面,总想对他求全责备。但却很快发现,指责、要求,并不会让他少害羞一点,反而会让他显得更加笨拙拘谨。

后来和一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儿医聊天,儿医说了这样一段话,改变了我对待他的教育方式:

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他不是害羞,只是 「慢热」。他在观察整个环境,在他建立好自己的认知后,会以自己的方式节奏行动。千万不要催促、指责,这样会打乱他的节奏,让他更加窘迫,并大大伤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们要耐心地等待,不要把关注时时刻刻都放在他的行为上,他才会觉得更安全、更受接纳,逐渐建立起社交自信。

所以,我就开始尝试不对他的社交行为做评价,见了熟人,我会问他,要打招呼吗?他打也好,不打也好,我不批评不强迫,事后对待他也一如既往。

非常非常慢地,他也逐渐开始问好,正常和陌生的大人们聊天。

几年过去了,如今,他早已可以自如地和同学一起在课上进行课题展示:

所以,改变虽难,但从小事做起,就可以积跬步以至千里。

比如,如果我们能从以下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做出改变,就可以给孩子以更大的被接纳感、安全感,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坚定强大:

1 接纳和肯定孩子的情感

在一些我们成人们觉得丝毫不困难的场景下,孩子却可能会觉得难为情、害怕、甚至会哭起来。

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很容易脱口而出:「这有什么好哭的」,或者 「这有什么好害怕的」。这种说法,否认了孩子情感的合理性,给孩子带来强烈的不被接纳感,并让他以后对表达自己的情感产生胆怯或羞耻的感觉。

我们应该做的,是接纳、并正面肯定孩子的情感,可以问:「你是不是觉得很害怕?你是不是觉得伤心?你是不是觉得有点难为情?」

这时候,也可以举自己的例子,来让孩子认识到这些情感都是很正常的:妈妈 / 爸爸小时候见到 XX 也害怕 / 会伤心 / 会难为情。

在另一个孩子感到安全的时间,也可以给孩子做出解释和引导,解释孩子害怕东西 / 伤心的根源,讨论下一次可能会遇到的场景,让孩子有预期,可以很好的处理恐惧 / 害羞等情绪。

能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父母都会接受自己的情感,并一如既往地支持和爱自己,孩子们才能够建立起安全感。

2 不用激烈方式来胁迫孩子听话

熊孩子们有时调皮倔强起来,是很挑战老母亲的耐心耐性滴。

但有一句,千万千万不能说:「你若再这样 / 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这句话就像夫妻间的 「离婚吧」 一样,说一次,就是拿刀在双方的心上划一次。

尤其是完全仰赖父母、内心和身体都相对弱小的孩子们,被父母威胁 「不要你了」,内心会造成很大的不安全感。

其他类似激烈的威胁方式,也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极大伤害。

并且,无论是什么威胁方式,即使一次两次表面上有用,说多了,也会失去效果。

能够真正感到安全和被接纳的孩子,内心才会更积极、更向上。甚至不用父母多加督促,就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很多事情。

3 不在孩子遭遇挫折时指责教训

孩子们经常会 「做错」 小事:洒水了,弄脏衣服了,摔碎东西了,碰到头了。

父母们爱之深,责之切,总想多教训几句,才能让孩子们吸取教训,下次改进。

但是,这种指责,对孩子的帮助,远远没有微笑着示范、安慰来的有用,还会对孩子们的自信心造成很大伤害,并让孩子们难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我做得不好,妈妈 / 别人就会不开心」,「我做得不好,因为我很笨」,这些负面想法,会在这些场景中逐渐形成。若是经常重复,就会在孩子们成年后纠缠孩子的一生,很难摆脱。

很多成功人士,就是因为幼时总是被父母指责,长大后即使事业有成,也缺乏真正的自信,并很难感到满足和快乐。

孩子们做了件 「错事」,自己本身内心可能已经很难过,我们做父母的,这时候更应该提供的,是安慰,是一笑置之,是鼓励,是微笑着示范。

这样,孩子们长大后,才会不总是在内心里对自己求全责备,难以对自己感到满意。

4 不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你看看人家多么听话 / 多聪明 / 多厉害」,是我们这一代大多数成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听过的。所以,在我们当了父母后,很容易重蹈覆辙,把这句话的伤害再次加诸到我们的孩子身上。

但是,拿别人的先进事例教育孩子,居高临下地指出孩子们的不足,不仅会让孩子们的自信心受挫,还会让孩子们产生 「父母的爱,需要好好表现才能赢来」 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很容易让孩子长大后变成 「急于取悦他人」 的性格,也容易让孩子养成总是会羡慕别人的习惯,并且难以找到自我,难以判断生命中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不凡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相对不太擅长的地方

不比较,不挤兑,协助孩子努力做好自己,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自我,才是我们每个父母该做并可以做到的事情。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种唤醒方式,不是教训和指责,而是接纳和爱。

教育,其实不是我们做父母的,拿着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把我们的痕迹牢牢地印在孩子生命上的过程,而是一段携手前行的路程,一段父母用来将这个世界徐徐展示给孩子看的路程。

父母的接纳和爱,将是孩子一生快乐和幸福的基石。给彼此以尊重和空间,相信孩子,把自己也稳住了,才能承托住孩子的成长和命运。

只要我们少一点要求,多一点聆听,少一点焦虑,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比较,多一点接纳。就会发现:这一路风景独好,旅伴也很宜人。?

或许咱们这一代父母多是在父母的焦虑催促下长大,现在让我们来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但我们相信,一件事情很困难,并不是我们不去做它的理由。

我们可以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被一时的焦虑和环境的压力蒙住双眼,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快乐。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