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母婴资讯 > 第五章 大于三,小于等于四

第五章 大于三,小于等于四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2.6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001年6月26日,儿子过3岁生日;转一年的这一天,他过4岁生日。整整一年,儿子都是在北京朝阳区的家里和不远处的幼儿园度过的。

  儿子变得能说会道了,“温馨絮语”的内容便也多了起来。我和儿子的情感交流十分密切,妻子再也不会说我不太理孩子了。

  同时,儿子成了我们看世界的另一双眼睛,通过“成长印迹”,我们大人也在成长着……

第五章 大于三,小于等于四

  成长印迹

◎ “大饼”与“讨厌鬼”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一次同妻子去副食店买大饼,他用稚嫩的声音对售货员喊:“大饼!”引得周围人笑了起来。回家之后,儿子又认真地喊了几声大饼,我也觉得好笑。从那以后,“大饼”便成了儿子的口头禅,动不动便喊一声大饼。

最初的新鲜劲儿过去后,我们不再觉得儿子这样不断地喊大饼是件有趣的事,便开始告诉他不要再喊了。但这阻止却适得其反,儿子喊得更来劲儿了。我们有时做出很生气的样子,儿子则变本加厉,存心跑到我们面前一连串地喊大饼,同时笑着观察我们的反应。即使掰开揉碎地给他讲道理,他也仅是当时答应了,过一会儿又笑眯眯地看着你喊大饼。

很快到了春节,一家人回天津老家与家人团聚,儿子和他的“大饼”便成了大家的笑料之一。儿子喊得更欢了。有时别人问他问题,他也以大饼回应,让人家摸不着头脑。

上幼儿园后,儿子遇到喜欢的人也是一个劲地喊大饼。有一个小朋友的奶奶原本很喜欢儿子,但儿子冲着她喊了几声大饼,人家便皱着眉头走开,不再理他了。儿子也对着家里做小时工的阿姨喊大饼,那阿姨倒很幽默,回敬说:“你是小饼。”软硬兼施都不管用,我们忽然意识到,一味地阻止与训斥不仅达不到让儿子告别“大饼”的目的,反而使他喊得更响了。

我认真地分析了一番儿子这种表现的根源,得出结论:儿子第一次向售货员喊大饼的时候,周围的人笑,对他构成了一种夸奖和鼓励;儿子回到家喊大饼,爸爸也觉得有趣,也笑,更使他认定喊大饼是一件可以获得奖励的好事情;当成人从最初的新鲜劲儿中走出来之后,孩子却不可能自然地完成这种转变,所以我们的阻止没有意义,反而会使儿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越不让喊越想喊;再进一步,儿子则将喊大饼视为一种引起父母和他人关注的方式,他喊大饼时我们的反对表现越强烈,他所受到的关注值也就越多,这促进了他喊大饼。与此同时,喊大饼还成为他逃避尴尬、回避困境的一种方式,遇到别人问他无法回答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或当别人逗他玩以至于他有些不适应时,他都以一声“大饼”转移别人的注意,同时自己也从那种处境中逃脱出来。

儿子的心理机制,本能地完成了上述种种行为,从而使他与大饼结缘。

认清问题的实质,我决定对症下药,与妻子约定无论儿子再怎样喊大饼,都装做听不见,不理睬他。儿子喊大饼是为了得到某种呼应与反馈,如果目的长期达不到,他自然不会再重复这无益的行为。这一招果然灵,半个多月下来,儿子真的不再喊大饼了。过了半年多,有一次爸爸试探着对他说了句“大饼”,儿子已然想不起是怎么回事了,他彻底忘了。

可是,“大饼”走了,“讨厌鬼”又来了。

“讨厌鬼”是我和妻子在 10年婚姻中习惯形成的生气时使用的共同语言,已考察不出最初是谁向谁学的了。被淘气的儿子惹恼时,我们也会斥一句:“讨厌鬼!”一天,我也惹恼了儿子,3岁多的他瞪着眼睛气哼哼地对我吼道:“讨厌鬼!”

这三个字从他嘴里出来别有一番情趣,我和妻子当时忍不住都笑了。没想到这一笑又使儿子养成不断说“讨厌鬼”的语言习惯。就像一年前说“大饼”一样,“讨厌鬼”变成了儿子的口头禅,不分场合与对象,一天不知要对多少人重复多少遍。

正赶上春节,儿子的“讨厌鬼”再度遍地开花。

同样是软硬兼施,同样一无所获。奶奶说:“怪了,平时这么懂道理的孩子,怎么这事就同他讲不明白呢?”即使这话,儿子同样要回敬一句“讨厌鬼”。

对许多长辈不断地说讨厌鬼,我和妻子再怎么样也要打一通儿子了。儿子被打后满脸是泪,哇哇哭得伤心极了,拧脾气犯了,哽咽着、恶狠狠地不断重复着:“讨厌鬼!讨厌鬼!讨厌鬼!”

幸好春节没几天便过去了,我们带着儿子回了北京。我们心里清楚,“讨厌鬼”不过是“大饼”的翻版而已。我们约定:第一,从自身改起,自己再也不说讨厌鬼;第二,儿子说讨厌鬼的时候,我们不理睬他;第三,毕竟不同于一年前说大饼的时候,儿子长大了一岁,更懂事了,所以在适当的情景下,我们要明确地告诉他:“讨厌鬼是骂人话,爸爸妈妈以前骂儿子是讨厌鬼不对,我们错了,向儿子道歉。爸爸妈妈也知道儿子说讨厌鬼没有恶意,但别人不一定都知道,以为儿子不喜欢他们呢,儿子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以后儿子不要再说‘讨厌鬼’了。”

不到半个月,儿子便真的告别了“讨厌鬼”。一天同奶奶通电话,儿子忽然想起了什么,说:“奶奶,我下次回天津的时候,再也不说你讨厌鬼了。”奶奶当即高兴得笑了起来……

真正理解孩子,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才能使他们一点点健康成长起来。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死亡话题

在我 3岁的时候,我的父亲自杀了。与此有关,我从小便对死亡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成年后更是执著于思考生命与死亡,在很多本书中都反复谈论生与死。曾经有一位朋友听我在电话里发了一通人生无常的感慨后,告诫说:“你可不能对儿子说这些呀,免得他的幼小心灵承受不了。”这朋友哪里知道,3岁多的儿子早已对死亡的概念耳熟能详了。我说:我不要我的孩子再如我一样经历对死亡的无知与恐惧。

在我看来,回避谈论死亡是一种弱者的表现,是一种无意义的逃避,正好佐证着我们对死亡的极大恐惧。死亡对于我们心灵的影响,绝对不会因为我们不谈论它便减弱。恰恰相反,如果我们正视它,以平常的心态谈论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也能够使我们更坚强地面对死亡。

我曾经认真地给儿子讲解,人是如何出生,如何成长,以及最终将如何死去的。正因为有死亡,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地生活。死亡的概念如此深入儿子的心灵,以至于当我和妻子同他谈论到未来的时候,儿子会突然冒出一句:“那时你们就该死了。”

还是 3岁时,一天儿子吵闹得太厉害,我和妻子都烦了,我便怒冲冲地说:“如果没有你,我们多清静呀!”儿子听了,立即躺到地上,说:“让我死吧。”这情节让事后听到的人十分愕然,认为如此小的孩子不应该对死亡有这样的认识,而我当时却哈哈大笑,也一直当做儿子的小机灵讲给别人。

一次,儿子和妻子有如下的对话: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呀?”

“老了才死呢。”

“奶奶都那么老了,怎么也不死呢?”

“奶奶身体好,就不死。有病才死呢。”

“奶奶的手上贴创可贴了,怎么还不死呢?”

……

把死挂在嘴边,死便不再可怖,生便更有意义。

然而,儿子对死亡的感受,又并非一直这样平静。

儿子从小在郊区长大,为了上幼儿园的方便搬到了城里,郊区的房子租出去了。从郊区搬出那天,我颇伤感,晚上哄儿子睡觉的时候,对他讲,为了照顾你上幼儿园方便,所以爸爸妈妈不再住最喜欢的乡下了。也许几十年后的一天,爸爸妈妈都死了,你也老了,再回去住,会想起你小时候在那里度过的日子……儿子听着,脸上的肌肉开始抽动,嘴角一咧,一把搂住我的脖子,伤心地大哭起来。对死亡的概念已很熟悉的儿子,受不了这样的“煽情”……

这件事之后,我很多年不再轻易谈论死亡了。

◎ 自由地涂画

儿子是在我的鼓励下开始在墙上涂画的,最早的“作品”产生于爸爸这样的话:“你在墙上画画,试试会怎么样?”儿子便立即热爱在墙上涂画了。

所有的孩子都爱在墙上随意地画,儿子只不过是在我的启发下更早地开始了“壁画”创作。最简单的想法是,自由涂画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画家。略高一级的看法是,用各种颜色的彩笔涂画的过程,是孩子思维自由驰骋、创造力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但我的认识更深一层:自由涂画有助于自由性情的形成与巩固,从而促进一个健康心灵的成长。

一个生活中有太多条条框框、受太多束缚的孩子,他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对世界的态度都会受到影响,他探索生活的积极性也会受到阻碍。成年之后,他挑战未知与自我的能力都将大打折扣。

与重新粉刷一遍墙壁相比,有哪一位家长真的愿意孩子付出这样大的牺牲呢?

物业的伯伯来收水电费,看到满墙的儿子的“画”,笑着说:“你爸爸是作家,你是画家。”儿子听了美滋滋的,此后一个月都在说:“我要当画家。”

物业那伯伯还指着唯一一面墙说:“就差这个没画了。”人家刚走,儿子便将那面墙涂满了。

胳膊够不着的地方,儿子便搬来小凳,踩在上面画。我盯着那些杂乱无章的线条良久,终于说:“你真是天才,你画的作品叫做‘困惑的思想’……”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和孩子玩

每天下午我去幼儿园接儿子,从教室出来后,我们总要先在园子里玩一会儿再回家。

环视一下,90%以上都是女性家属来接孩子,男性只有屈指可数的四五个,而且多是爷爷辈分的人。

慢慢地,我从观察中总结出家长同孩子一起玩的三种境界。最低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是“看孩子玩”,这个“看”字可读一声,也可读成四声。“看孩子玩”,即孩子自己玩,家长在一旁看管着孩子,免得他们摔倒碰伤,还有家长站在旁边聊天。第二种境界,便是“陪孩子玩”,或曰“逗孩子玩”,孩子是玩的主体,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求,而陪孩子一起玩。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便是“和孩子玩”,即家长自己也对孩子做的游戏感兴趣,他自己也喜欢玩,同样以孩子般的心态参与到游戏中来,他也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至少每天下午在儿子的幼儿园里,我是唯一一个真正和孩子一起玩的家长。和孩子玩,不仅家长受益,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样受益。

有一组半米高点儿的石头砌成的小门,让孩子们钻来钻去,我便同儿子一起钻。那门对我而言太矮也太窄,我几次险些被卡在里面,只得手脚并用才能通过。这引得一些“看”孩子玩的家长哄笑。我内心却挺骄傲的。

有一组铁栏杆圈出的迷宫,儿子每天都要在里面跑几圈。我则安排他从一个进口入,然后我站到另一个出口,让他选择最近的路线转到那里,而且中途不能误入死胡同。同时我自己也居高临下地找着最佳路线,有时竟然不如儿子身处迷宫之中找得准确。儿子成功地做了几次,我便夸他是天才。再以后他便开始逗我了,存心往死胡同里面钻,然后站在那里看着我哈哈大笑。我说:你仍然是天才,因为你可以成功地走弯路。

也许因为我是唯一和孩子玩的大人,也吸引了别人家孩子的注意和好感。一天,一个小男孩儿攀上一个架子,然后大声叫我,炫耀地喊着:“你看,我上来了!”我立即夸他:“真棒,你真能耐!”那男孩子眼睛立即亮亮的,又攀爬到架子的另一边,又大叫我,我再夸他。他更高兴了,便让我看他从高处下来。

这时儿子跑向另一个游戏器了,我便追过去,而这边的男孩子却不高兴了,大叫:“你快来呀,快来看我呀。你不来我可就跳下去了!”他这么一威胁,可把我吓坏了,忙跑向他,又惦着儿子,一时分身乏术,心惊肉跳。

院子里有一组滑梯,是那种顶部有很大空间的滑梯,有一天,几个小朋友都聚在那里并不往下滑。忽然,一个小女孩儿认真地冲我说:“我这里是 315路,你上不上?”

我认真地问她:“要买票吗?”

女孩子说:“要。”

“多少钱?”我再问。

那孩子想了想说:“二十、百。”孩子对钱的概念很模糊,所以会把十和百混在一起。

我说:“太贵了。两块钱行不行?”

女孩子说:“行!”

儿子则在旁边说:“不行。这是 358!”

358是我们回郊区住宅的车,我估计 315是那个小女孩儿回自己家的车。又一个女孩子在旁边喊道:“不,是 949!”于是三个孩子几乎报出了他们知道的所有车号,然后站在那里向周围大喊着,让大家“快上车”。我则一会儿问他们这车到哪儿,一会问他们爸爸妈妈坐车还要不要钱。一个男孩儿对我连叫:“Good mooning!”我则更正他应该是: “Good afternoon!”

我和孩子们玩得正欢呢,却不见了那几个孩子的家长,也许他们又跑哪儿聊天去了。

儿子忽发奇想,对我说:“爸爸,我这车没有司机,不用开就走。”

我问:“没人开怎么走?”

儿子说:“这是自动的。”

我说:“撞到人怎么办?”

儿子答:“人都在边道上,撞不到。”

我再问:“撞到车怎么办?”

儿子答:“车有轱辘,自己会转弯。”

……

聆听童语,真是人生莫大的一种享受!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漆黑的晚上

晚上五六点钟发现灯不亮,不是小区停电,才意识到很可能是自家电表里没电了。

我便翻出电表卡到楼道里插电表检查,儿子紧跟其后,小眼睛盯着我插卡的动作,好奇地眨着。

果然没电了。我便回屋和妻子商量怎么办。

儿子拦住我要玩那电表卡,我不给,他嘴一咧委屈地要哭。我心一软,给他了,然后进厨房和正做晚饭的妻子说话,妻子说可能大的银行还没有下班,也许可以买到电。我便决定去买电。

前后也就两三分钟的时间,再出来,发现那电卡已不在儿子手里了。

我慌了,大声向儿子要。妻子也出来,厉声让儿子交出来。因为离银行下班的时间很近了,我们担心买不到电要黑一晚上,所以都十分着急,两个人围着儿子,一起又喊又叫,大声训斥。

儿子极少见这阵势,脸上呈现出难得一遇的惊恐与慌乱,他知道自己遇到大麻烦了,面部肌肉紧张地抽动着。

我意识到自己犯错误了,虽然着急也不应该对孩子大喊大叫,忙改换口气,问儿子那电卡的去向,并晓以利害。但儿子可能真是被吓着了,竟然许久说不出话来。

我便满屋子乱找,电卡还是不见踪迹。

平日里凡被儿子看中的东西,他都会转移到自己的小写字台里。我将那写字台翻个遍,还是没有。

妻子也意识到自己错了,改了口气:“好孩子,妈妈知道你会变魔法,给妈妈变一个魔法,把电卡变出来吧。”

儿子还是一声不吭,但表情已恢复了平静与尊严。

此时我已完全是平时对他的亲昵口气了,哄着他说出电卡的去向,儿子低声说:“不知道。”

“不可能,许多天前放的东西你都会记着在哪里,怎么刚放的就忘了?”

儿子还是摇头说不知道。

我恍然大悟,我们真的吓着他了,在高度的紧张中,孩子确确实实忘记了。同样不能排除的可能是,出于对父母那种强硬态度的本能反抗,他的潜意识也会将电卡的去向“忘记”。

再满屋子找,怎么也找不到。

去银行买电,绝对是没有希望了,我索性买了两支蜡烛回来。

4岁的孩子很快又欢声笑语了,但是,无论怎样诱导,他还是说不出那电卡的去向。

我不知道要经历怎样的繁琐手续和多少天的等待才可以办到一张新电卡。

晚饭后,在烛光中,我找出一个与电卡相似的磁卡,领着儿子到房门口,重演了一遍傍晚给他电卡的情景:“爸爸拿电卡插了电表,你要走了,爸爸进了厨房,然后你就拿着电卡……”我诱导着,希望儿子可以恢复记忆,却引来妻子的哂笑:“看你爸爸学问这个大呀,就差给你做催眠了。”

唉,这些招数此时真不管用,儿子还是找不出电卡。但这个小家伙已经开始恢复他的幽默了:“我吞到脑子里了……不对,我变魔法变没了。”

“你再变回来呀。”我说。

“变没了东西,你还能再变回来吗?!”他振振有词,指着桌面上一个椰子壳做的娃娃头说:“那你把它的孙子给我变出来吧。”

这个晚上在漆黑中度过,不能看书,不能看电视,最恐怖的是人类早已不习惯在黑暗中摸索了,总下意识地要去按灯的开关。只有儿子,似乎更多了快乐,看着蜡烛也兴奋地笑,看着我们趴在地上满屋子找也兴奋地围着跑来跑去,还对我说:“爸爸,我晚上做个梦,就会梦到那卡片。”

这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晚上。我和妻子口角不断,她怪我太娇惯孩子,原本不应该给他那电卡玩;我则说不想让儿子体验到不必要的挫折感,对电卡的好奇心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应该得到满足。

我说这话时小家伙正坐在椅子上玩,立即跑过来给我一个紧紧的拥抱,还在我的脸上狠狠地亲了一口,表示他的感谢,亲过了,还回头看了一眼坐在沙发上生气的妈妈。

过了一会儿忘记又是哪一句话他爱听了,再次跑过来无言地拥抱,紧握着我的手,表情庄重,眼里泪汪汪的,一副深受感动的样子。

其间我们不断打电话找小区物业公司的电工,偏巧那电工当天公休。熬到9点多,电工终于来了,将我家的电路接到公用电路上,房间里亮了。

再次满屋子找电卡,还是找不到。

从电工那里了解到,我需要去区电业局重新购卡。看来,转天上午我有事干了。

这时已是晚上 10点,想一想整晚上没有看书,转天又一上午不能看书,原定的计划至少需要向后推一天,心里怅然若失,但看一看儿子,又忍俊不禁地笑了。

这虽然是一个杂乱不堪的晚上,从另一面看,也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晚上。如果不是儿子弄丢了电卡,如果不是漆黑一团,我们岂不是要度过一个如每天一样平淡无奇的夜晚吗?正是由于儿子的“错误”,这个晚上虽然杂乱,却有所变化,和儿子一起留下许多新的体验,足以构成未来的回忆了。等他长大后讲给他的儿女,一定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们总是希望生活中“不出错”,能够“顺利”,但是,如今晚一样的小小混乱,不同样是生活的一种恩赐吗?以感激的目光看待生活中每一份不同经历,以积极的视角看待日常的“失误”,也许我们才能够更深地体味生活中的丰富。

今夜,便是孩子赐福给我们了。

妻子问儿子:“下次爸爸再拿电卡,你还要吗?”

儿子坚定地答:“要。”

妻子更气了:“还弄丢是吗?!”

“不是,”儿子边摇头边说,“看看就给爸爸。”

儿子也在这经历中成长着。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宠爱教育

一位朋友来访,送给妻子几个小包装的口红。我们正在客厅里聊天,时值3岁的儿子已悄然研究起那几个口红。他将盖子揭开,抹在手指上,然后在墙上画起画来。

最先注意到正在“创作”的儿子的是朋友,他大叫起来:“这可怎么办呀?墙上都弄红了!”

我笑笑,说:“没有什么,随他画吧。”

儿子先是被朋友的惊叫吓了一跳,怔怔地看着他,见我这样表态,立即放松下来,笑了。但他的兴趣便由墙壁转到了朋友身上,张着两只已艳红的小手,就要过来摸那朋友。朋友吓得从沙发上跳了起来,连连后退,同时向妻子呼救:“快,快,我最怕小孩儿了!”

儿子见他这样子,更来了精气神儿,嘎嘎大笑着,追着要用那红手去摸他的裤子……

这朋友后来每次通电话和见面的时候,都不忘记说一句:“你们家那小孩子,唉!”一个“唉”字,包含了无法言尽的太多内容。朋友还多次告诫我们:“我也反对严厉地管孩子,但孩子不管还是不行的,千万不能宠坏了!”

我笑笑,礼貌地应承着。

朋友不知道,对于儿子,我实行的是“宠爱教育”。我的一个口头禅就是:“使劲儿地娇宠他吧!”

中国历史上,“宠爱”一向不是一个好词。旧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新有“千万不要把独生子女宠坏了”的告诫。只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相:小孩子生来就是让人娇宠的!永远不要怕宠坏了孩子,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的会宠孩子。

精神分析学大师阿德勒曾说:小孩子在 3岁之前无论如何是宠不坏的。

我想说:如果你真的“宠爱有道”,便可以永远宠爱你的孩子而不必担心被“宠坏”。

所谓“宠坏了”的告诫,换一个角度看实在是混账话:我们总是尽力地宠爱自己,宠爱女人,甚至宠爱宠物,为什么不能宠爱弱小、纯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呢?女人和我们自己都会被宠坏,猫狗也会被宠得非肉不吃非奶不喝,但小孩子是绝对不会被宠坏的。因为,小孩子是可画可改的白纸,你只要对他认真讲道理,他就会听你的。如果是一个一直宠爱他也因此被他所爱的人对他细心讲道理,他更会言听计从。

尽可能地呵护、疼爱、抚慰你的孩子;

尽可能满足你的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

尽可能不批评孩子,必须批评的时候要紧跟着表扬几句;

尽可能让孩子自由地行为,对他想做的事在不伤害他自身的前提下不加任何限制;

尽可能避免打骂你的孩子,实在气急时打骂了,事后要向他道歉和解释;

……

宠爱孩子的关键在于你真的理解了孩子。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真的理解孩子,他们总是俯视孩子。只有当你蹲下来,将自己的心置换到孩子的内心中时,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宠爱也自然产生了。

也就是说,我这里提倡的宠爱教育不是一种过于感性的简单的溺爱,而是基于理解的一种理性选择。

儿子之所以去玩弄那口红,甚至将其涂抹到墙上,完全是好奇心使然。而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任何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都充斥着旺盛的好奇心。如果我们保护了口红、白墙,伤害的却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失孰重孰轻呢?

凡有客人来访的时候,无论生熟,儿子总是极其疯狂。他会围着客人嬉戏,而不理会人家反感的脸色与回避的姿态。一次有个小姐姐由母亲陪着来访,妻子拿儿子的书给小姐姐看,儿子却不断地夺下来;还有一次来客人时,他挥舞着棒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还爬到了餐桌上,吓得客人惊叫:“这孩子,这孩子……”

我相信客人们最大的吃惊还在于,孩子这么淘气,他的父母怎么不管呢?有时看儿子太惹客人惊恐了,我们也会象征性地呵斥几句。其实我们清楚,此时无论我们说什么,儿子都不会理会的。因为他的经验告诉他,爸爸妈妈并不会因此而真的严惩他。

我的这一娇宠完全是基于对他行为的理解:他在客人面前所做的一切,不仅绝无恶意,而且意在讨好。他夺下小姐姐手中的书并非出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而是因为想和小姐姐玩,想吸引她的注意;他之所以在客人面前“疯狂”,同样是因为他想吸引客人的注意而关注他。他不喜欢被忽视,他通过淘气来讨好客人。他越淘气,来访者越惊惧,越关注他,儿子内心也越满足。

儿子的舅奶奶是位退休的小学校长,每次见儿子都抱到腿上给他讲书、讲故事,所以儿子和舅奶奶在一起时最乖,从来不淘气。如果那些陌生的来访者也能抱起儿子夸奖几句,同他说说话,我相信他同样会安静下来的。只是成人们通常缺少对别人家孩子的爱心,以及同孩子平等交流的胸怀,他们去别人家串门的时候总是忽视(至少是轻视)孩子的存在。

孩子渴望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这一愿望也常受到批评,有文章说这样长大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心理不健全。在我看来这至少有一半是胡扯。道理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反驳说:渴望被关注的人,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强,在学校、工作岗位,他都会不断进取,以保证自己处于被关注的位置。

每个孩子,甚至每个成人,骨子里都是渴望被关注的。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一个孩子是否成为关注的中心,而在于成人以及社会如何对待这个“中心”,如何将他被关注的欲望正确引导。

理解了孩子渴望成为“中心”,同时也要理解孩子缺少“标准”。

成人们积累了多年的成长经验,“度”的概念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我们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做到什么分寸。比如我们同孩子开玩笑,会知道怎样做才不会过火,不会伤害他们。但是,孩子们却因为过于年幼而未及通过经验来形成度的概念,他会同我们开玩笑,但是,他的玩笑许多时候在我们看来就是伤害,就是胡闹。如果这时我们不理解他们头脑中度的概念的缺乏,而将孩子的玩笑当成恶作剧,甚至当成“破坏”来批评和惩罚,我们就会伤害孩子的情感,甚至真正伤害他的“人际能力”。

我同儿子开玩笑的时候,有时会轻轻地捅弄他,敲打他的脑袋,他会嘎嘎大笑。有几次,他同样以类似的方式逗我,大笑着用木棒打我的脑袋,疼痛中的我刚要恼,想到了“度”的差别,便还之以微笑了。

小孩子习惯于舞弄棍棒砸坏东西,这是惹大人恼火的行为。这时就要理解孩子: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对这个陌生世界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舞弄棍棒同样如此。只不过他们头脑中尚没有轻重、距离这些微妙的概念,所以,损坏物体并非他们的本意。

但物品还是不应该损坏的,所以我们要平心静气地同他讲道理。有时讲过道理还犯同样的错误,怎么办?这时就要理解,每个人的学习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需要慢慢适应。同样的道理可以讲两遍、三遍、四遍……大人们还会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为什么要苛求孩子一次“达标”呢?

如果大人讲道理时先烦了,态度野蛮了,孩子便可能以他们的方式“提醒”你犯的错误。

有一次,儿子吃荔枝,将果核扔到了地上。我随口训了他两句,他看看我,又将刚吃过的果核扔到了地上。我刚要发火,立即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态度不好,转而改为同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儿子便乖乖地将果核放到托盘里了。

每个人对禁忌都有一种反抗的本能,禁忌越强,反抗越烈。儿子以扔果核反抗着我刚刚实施的强制禁忌,而当我改为怀柔的疏导时,他便言听计从了。

有人也许会反对说,这不就是把孩子惯坏了吗?对于习惯于强制管束方式的家长来说,这可能是惯坏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从自幼培养民主精神、平等意识的角度看,这恰是孩子具有民主精神的一种表现:你可以和我平等地讲道理,但是不可以居高临下地命令和强迫我。

这便是宠爱教育的核心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看,宠爱是一种欣赏,一种鼓励。而在欣赏与鼓励下长大的孩子,会是自信的、不断追求上进的。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 儿子的“谎言”

儿子尚不到 4岁,我便多次发现他说谎了。

明明是别人做的事情,他却说是自己做的;明明没有发生的事情,他也说得情真意切。

一天晚上,我应他的要求在一张白纸上画了几只蚂蚁。他拿着纸跑去找妻子,说:“妈妈,这都是我画的。”妻子夸他画得好,他又改嘴了:“这是老师画的,画了送给我的。”妻子又夸他,说:“一定是你表现好,老师才送的。”儿子便狠力地点头。

我在旁边听着可沉不住气了,这小子不到一分钟就编了两个谎言。我刚要指责,妻子冲我挤挤眼睛,我没有吱声。

妻子悄声告诉我,儿子并非存心要欺骗谁,他只是觉得那几只蚂蚁画得好,幻想自己也能画那么好,便不由自主地说是自己画的;又出于想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关爱的潜意识,谎称那是老师画了送给他的。这,便是 4岁孩子的“愿望的达成”。

我恍然大悟,反觉得儿子的谎言里有了很多可爱的成分。

一天,儿子去卫生间小便,出来后对我说:“爸爸,我打死了两只蚊子。”

我很吃惊,问:“怎么可能呢?蚊子哪里是那么好打的?”

“我就是打死了两只蚊子嘛!”儿子认真地说。

过了没 10分钟,他又对我说:“爸爸,我刚才在厕所里打死了 3只蚊子。 ”

妈妈下班回家后,儿子兴奋地报告妈妈:“我打死了 4只蚊子。 ”

我已经哭笑不得了。

我自己去卫生间,发现不知由何处来了一种黑色的小飞虫,用手轻轻一抓便抓住了。我便叫来儿子,问他打下来的是否便是这种“蚊子”,儿子说,是呀,我打的就是这样的蚊子。

孩子仍然没有说谎,他只是没有搞清楚蚊子和这种奇怪的小飞虫的区别。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夏季的夜晚妈妈曾多次空手打死蚊子,每一次都得意地对我和儿子说:“看看,我多能耐,你们得感谢我。”于是在儿子的心目中,打死蚊子便是一件伟大的事业,在他的自述中被击落的“蚊子”的数目不断上升,实则表现了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聪明的父母应该在这种时候给孩子恰当的夸奖。

有一次,儿子对我说,一位小朋友说瞎话被老师批评了,那小朋友一直说自己的爸爸是警察,全班的小朋友都知道他爸爸是警察,可他爸爸其实不是警察。

那位同样 4岁的孩子为什么编造这谎言呢?联系平时儿子的言行,我立即读懂了那孩子的心。

儿子在家里舞枪弄棒的时候,总是大叫:“我是警察!我是警察!”

可能在所有孩子的心目中,警察都是勇敢和正义的化身,他们觉得成为警察是一种光荣,而拥有一位当警察的爸爸更是光荣,所以,便出现了“我爸爸是警察”的“谎言”。

孩子实在不应该因为这“谎言”而受到批评。

4岁的孩子是不会说谎的,谎言只属于成人。

真正的谎言应该这样定义:有意欺骗他人,以获取某种利益,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

而孩子们所说的“瞎话”,显然不属于这样的谎言,他们尚不明白何为欺骗。那“谎言”只是幼小心灵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理想的寄托,表现了他们童心的纯净。

为人父母者,只有真正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看事物,才能读懂孩子的“谎言”,才不会无端地指责他们,甚至伤害他们。

◎ 一位网友的质疑

《儿子的谎言》一文,写完后我便贴到了我的 BBS论坛里,当天,便有一位“百合醉了”网友发帖子提出质疑,她写道:“记得小时候我和你儿子有一次相同的经历,我跟家里人说受到了某位老师的表扬(能受到此老师的表扬非常不易),当然实际上没有了。等我老爹知道真相以后,对我说:说谎不是好孩子,你没有受到表扬表明你做得并不好,骗家里人没有意义,对你任何帮助也没有,而且你和家里人没有说真话是不对的。事后一整天没有让我出去玩,算是对我的‘教育’。我不知道老爹这么做是不是完全对,不过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说过谎了。老哥,你觉得不揭穿这样的谎言对孩子的教育真的有意义吗?求解!”

我立即做了回复。

在我看来,无论儿子还是这位“百合醉了”,假称受到老师表扬都不是在说谎,还是那句话,“谎言只存在于成人世界中,孩子的内心没有谎言”。孩子们此类的“说谎”是上进心的一种表现,不应该打压。“百合醉了”的父亲竟然一天不许她出去玩,显然做得过分了。也许她再也不说“不存在”的事情了,但是,她的上进心是否同时受到了打击呢?她对荣誉的热爱,对于被关注、被表扬的渴望,是否也受到了打击呢?

如果我的方法尚待商榷的话,我想“百合醉了”的父亲至少可以这样做:一方面肯定孩子的上进心与对荣誉的追求,另一方面告诉她,真的努力去做,就一定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含蓄地暗示孩子,即使是完全出于好意而说“不存在的事情”,也不是一种值得称赞的行为。

不要担心孩子不理解你的暗示,他们的内心像雨后的天空一样洁净,他们都是小精灵,心里什么都明白。成人总是过低估价孩子,同时又过高估价自己。

不当场揭穿孩子的小把戏,是为了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与进取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后无条件地鼓励他的小把戏。应该将他表现出的上进心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

“百合醉了”的父亲的强行压制行为,推行了一种家长制的权威,这是不利于孩子从小树立民主精神的。同时也说明,传统教育注重表象、注重结果,而不是关心人内心的成长;同时传统教育本质上是以成人的眼光看世界、看孩子。而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孩子的视角看孩子,它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成长,而不是成人世界规范的维护。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许孩子说谎本身并不符合成人世界规范,因为成人们一直在说谎,为什么孩子却不能说呢?

对自己一套对孩子一套,这便是成人的虚伪,本质在于太小看孩子们了。

◎ 防盗门与小号

未做父母的人,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做父母的心情。

我主要写作两性关系的书,常有读者找来咨询一些婚姻困境之类的问题。儿子出生之前,遇到处于离婚边缘的夫妻,我做出是否离婚的建议时,孩子只是一个次要的参考因素。我当时常说的话是:维持很糟的婚姻并不一定比结束这婚姻对孩子的影响更好。

但是,儿子出生之后,再遇到类似的咨询者,我则将孩子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了。

有两件事,发生在十多年前,原本早已淡忘了,但是儿子出生后,我们却时常清晰地回忆起来,并感到很内疚。

一件发生在我和妻子结婚不久,邻家的夫妻刚生了小孩子,夏天热,我们便整天开着单元房门,单元防盗门质量不好,必须使劲儿撞才能关上,所以每次进出家的时候防盗门都要弄出很大的响声。紧随这响声的,便是婴儿的啼哭。但少不更事的我们什么都没有意识到。直到有一天,邻家的年轻母亲对我们说:孩子睡觉多,关门时常吵醒他,麻烦您留意小声些。

但习惯已然养成,转天出门时,我又使劲地摔上了防盗门,于是,婴儿的哭声与母亲心疼的劝慰声接着响起……

10年后,儿子出生了,当儿子被各种噪音从睡梦中惊醒大哭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邻家的婴儿,感到无比羞愧。

另一件事发生在我和妻子到北京后最早住的一幢高层里,也是通常开窗睡觉的夏天。我早晨喜欢睡懒觉,而每个周末的早晨,7点多钟,总会被楼上某层传来的一阵吹奏小号的声音吵醒。一天,被吵醒的我终于气恼地推开窗户,冲着外面大吼了一通。此前,那周末的小号声在全天会多次响起,而我发过脾气后,不仅早晨听不到小号声,任何时候都听不到了。 我感到很欣慰。

一天晚上,我和妻子下楼散步,无意间注意到,在马路边沿上坐着一对母女,女儿正认真地吹着小号……

儿子 3岁半的时候,主动要求弹奏电子琴,这时,我便会想起那坐在马路边的母女,于是,一丝愧疚再次涌上心头……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温馨絮语

宠物 有朋友要送我们一条小狗,妻子说:“我们不用养猫养狗的,儿子就是我们家的宠物。”

◎……………………………………………………………………………………………

捉迷藏 电视里正演猫追老鼠的迪斯尼动画片,儿子说:“他们在捉迷藏呢。”在幼儿的心目中,没有仇恨与敌对。

◎…………………………………………………………………………………………

娃娃睡觉了 儿子想将一个布娃娃立在桌子上,总是立不稳,最后还是倒了。儿子便说:“娃娃睡觉了。”

◎……………………………………………………………………………………

海南岛来的爷爷 汤笑爷爷从海南岛来,给儿子带来许多芒果,还有多种糖果。儿子回来的时候,我说:“这些都是一位爷爷送给你的。”儿子说:“我喜欢这个爷爷。”

◎………………………………………………………………………………

给苹果上色 儿子的图画书上有一页是给苹果涂颜色的,儿子一边认真地涂,一边说:“不上色,不好吃。”

◎……………………………………………………………………………………

湿纸巾 妻子买了一盒湿纸巾,到外面玩的时候给儿子擦手。后来湿纸巾没用完被丢在抽屉里,半年后的一天,儿子无意中翻了出来,立即拿了一个橘子,打开单元门到楼道里,然后用湿纸巾擦手,再吃橘子。他认真地说:“这是在外面用的。小时候的事我还都记着呢。”

◎…………………………………………………………………………………………

不敢打电话 我一度自己躲到郊区去读书,刚开始的时候每天给儿子打几次电话问候。每一次儿子都认真地问:“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不忍心告诉儿子还要过很多天才能回去,于是便不敢打电话了。

◎……………………………………………………………………………………

医生笑了吗 洗澡的时候,儿子指着妻子腹部的刀疤问:“这是什么呀?”妻子说:“医生从这里切开妈妈的肚子,把你取了出来。”儿子问:“医生看见我时,笑了吗?”

◎……………………………………………………………………………………

馋得哆嗦 讲动物书的时候,爸爸说:“乌龟也是可以吃的。”儿子说:“我馋得都哆嗦了。”

◎………………………………………………………………………………………

新加坡的鞭子 新加坡的范伯伯来串门,聊到新加坡学校和家庭仍对犯错误的孩子实行鞭刑,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有小鞭子出售。儿子在旁边越听越气,故意跑到范伯伯面前“哼哼”地喘粗气,以示不满。

◎………………………………………………………………………………

找挨打是吗 儿子淘气的时候,妻子总是训斥他:“找挨打是吗?!”我不满意妻子这种方式,妻子再做错的时候,我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找挨打是吗?!”

◎……………………………………………………………………………………

出租车 外出的时候,我和妻子商量坐哪趟公共汽车最便捷,儿子在旁边说:“坐出租车,哪儿都到。”

◎…………………………………………………………………………………………

没用的能力 儿子曾经不会两条腿一起蹦,蹦的时候总是一起一落两条腿交替着蹦。妻子很担心,怕有生理上的障碍。我说:“没关系,两腿一起蹦这能力,长大后几乎用不着。”

◎……………………………………………………………………………………

奶奶的生日礼物 奶奶要过生日了,妻子问儿子:“你送奶奶什么生日礼物呀?”儿子说:“玩具熊、巧克力、涂色的书,还有积木。”又说,“我送的最高级了。”

◎……………………………………………………………………………

要当奶奶 我对儿子说:“你长大之后也会当爸爸,还会当爷爷。”因为奶奶更常同他玩,所以儿子说:“我不当爷爷,我要当奶奶。”

◎………………………………………………………………………………………

爸爸的胡子 儿子说:“爸爸的胡子没有虾的胡子长,所以爸爸不会在水里游。”

◎…………………………………………………………………………………

一二三 儿子不听妻子的吩咐时,妻子便严厉地数“一、二、三”相威胁,如果数到三还不听话,就会有惩罚。

一次,妻子又开始数数了,儿子说:“不行,要数五六七。”

◎…………………………………………………………………………………………

请客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我们便到饭馆去吃饭。一天,我说要领儿子去饭馆,

儿子问:“请客吗?”我说不请别人,只请儿子。儿子很奇怪,问:“为什么?”路过一个小饭馆的时候,儿子以为我要进去呢,便带着哭腔大叫:“不去这里!”他的目标是前面不远处的大饭店。

◎……………………………………………………………………………………………

真淘气 小区里的湖面结冰了,一家三口散步的时候,我回忆自己小时候又一次从冰上走,险些掉到水里的经历。儿子评论道:“还真淘气。”

◎…………………………………………………………………………………………

换词 儿子在幼儿园学了首儿歌,内有“聪明又伶俐,那就是小兔”的字句。儿子回家后再唱的时候改了:“聪明又伶俐,那就是方一。”

◎……………………………………………………………………………………………

脏字 每次通电话,奶奶都会问儿子:“想奶奶了吗?”儿子回答:“想了。”

奶奶再问:“哪儿想的?”日久天长,儿子被问烦了,便开始胡说一通:“耳朵想了,嘴想了,鼻子想了。”就是不说心想了。一次,竟然说道:“我屁眼儿想了。”吓了我们一跳,怎么学会说这么不雅的脏话了呢?

但细一想,对孩子来说,那仅仅是一个供他做替换词汇的同等的身体器官,没有雅与不雅之别。也许只有在孩子的心目中,人体器官才会恢复它们原本的地位。

◎……………………………………………………………………………………………

我有小宝宝了 我的肚子渐大,妻子便调侃我:“你这里的孩子平时都快六个月了,吃饱饭就八个月了。”

一天,儿子吃完饭后拍着自己的肚子说:“我这里都有小宝宝了,四个月了。”

◎………………………………………………………………………………

结婚 有一天在饭馆吃饭的时候,正巧赶上一家结婚的包酒席。我便抓住时机对儿子进行“性教育”,讲解结婚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得认真,也看得认真。

那以后,一看到电视上演一男一女干杯,便说:“他们结婚了。”

◎…………………………………………………………………………………………

小鹿不理我 妻子带儿子去动物园,儿子买了一份草喂小鹿,小鹿刚刚吃饱饭,看也不看掉头走了。儿子满脸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妈妈,小鹿不理我!”

◎……………………………………………………………………………………

防噪音 妻子做饭的时候,儿子这个“小黏糊”总要跟进厨房。油烟机的噪音很大,每次一开油烟机,儿子便忙跑到厨房外,隔着门上的玻璃看妈妈。油烟机停了,儿子再进去。

妻子说:“儿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真强。”

我说:“这是环保意识,防噪音污染。”

◎…………………………………………………………………………………………

魔法 儿子淘气,将自己的一本书从床缝里塞到了床底下,过了一会儿,又嚷着要。

妻子说:“我们搬不动床。”

“我们三个人一起搬。”儿子说。

“一起也搬不动。”

“我搬得动,”儿子说,“我有魔法。”

◎……………………………………………………………………………………………

第一次搞创作 2001年 7月12日晚,我正在吃饭,儿子搬着小凳子坐在旁边,说:“爸爸,我要给你讲故事。”于是开始了他第一次创作。

“小兔子在家,有人敲门了,是小山羊……”讲完这句,儿子便玩别的去了。

我忙提示:“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儿子接着说:“后来大灰狼来了,要吃小白兔。”

“大灰狼成功了吗?”

“没有,小白兔睡觉了。”

“睡觉就不能吃了吗?”

“对。”

“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后来大灰狼就去找小松鼠了,它想吃小松鼠,可是小松鼠也睡觉了。”

儿子又想玩别的去,我接着问他:“再后来呢,大灰狼干什么去了?”儿子认真地想了想,说:“大灰狼进了幼儿园,小朋友们都回家了,幼儿园锁门了,大灰狼就跑了。”

◎………………………………………………………………………………

谁的儿子 妻子和我谈论儿子的时候,逢到夸奖儿子时,都说“我儿子如何如何”,逢到说儿子淘气的事的时候,总是说“你儿子如何如何”。

◎………………………………………………………………………………………

别人的孩子 周末,妻子带儿子去肯德基,对面的座位也坐着一对母子。妻子观察那个孩子,他对自己的妈妈很有礼貌,自始至终没说几句话,表情很沉静,不苟言笑。这一切都与儿子的活泼和没规矩形成对比。

妻子回家后对我感慨地说:“那肯定是送寄宿幼儿园的孩子,被教养得‘规矩’过头了……”

◎……………………………………………………………………………………

带老虎 去肯德基去肯德基的转天,儿子早晨醒来后躺在床上摆弄布老虎,自言自语:“老虎爱吃肉,方一要帮助它,带它去肯德基,方一和老虎是好朋友……”

◎…………………………………………………………………………………

父与子 我抱儿子洗手,洗手池三面是镜子,互相映照对面镜子中的人像。儿子大笑着:“这么多爸爸!”我也大叫着:“这么多儿子!”

◎…………………………………………………………………………………………

踢毽儿 妻子买回一个插着五彩缤纷羽毛的毽儿,踢得驾轻就熟。儿子也踢,却一下也没有踢着。儿子便去换上妻子的大鞋踢。“妈妈的鞋有魔法。”他说。

◎…………………………………………………………………………………………

儿子的纸 儿子总爱翻我的抽屉,我总是生气地不让翻。一次,儿子翻出一张写着字的纸,问我:“这上面写的是什么?”我看了看,说:“上面记着你说过的有趣的话,我有时间的时候会写成文章。”儿子拿着那张纸便走,我又生气地拦住他,儿子撅着小嘴说:“这是我的纸呀,怎么还不让我玩呢?”

◎………………………………………………………………………………………

“有趣的话” 儿子知道我总记下他说过的有趣的话去写文章,有时说了一句自以为很有趣的话,便对我说:“你留着写到书里吧。”我和妻子哈哈大笑。儿子便瞪着眼睛冥思苦想要努力再说几句“有趣的话”,但这刻意去说的话总是不着边际,如:“镜子怎么不走路呀”,“水瓶怎么不喝水呀”,等等。

◎………………………………………………………………………………

表扬 我给儿子买回一块蛋糕,儿子边吃边说:“买的还真好吃,我表扬你!”妻子收拾好了房间,儿子又说:“还真干净,我表扬你!”每当儿子做了什么正确的好事,妻子便用“表扬你”来奖励他,他由此也学会了表扬爸爸妈妈。

◎……………………………………………………………………………………………

谁吃了苹果 《幼儿画报》上每期都有找图的游戏,即让孩子在复杂的图形当中找出某个物品。这是儿子最爱的游戏之一。一次,需要在一条有唐僧师徒们坐的船上找一个苹果,儿子找了好半天没有找到,自言自语:“谁把苹果吃了?”

◎…………………………………………………………………………………

电脑里的故事 我和儿子玩的时候说:“也不知道等你长大后,还能不能记起小时候和爸爸玩的事。”儿子说:“当然记得了。记不住,我就去你的电脑里面查,你把我的故事都写到电脑里了。”

◎…………………………………………………………………………………

“太好了” 我发现了一套好书,每本书教孩子一句将影响其一生的话。我先买回了第一本——《太好了》,告诉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以乐观的精神面对。

几天后,儿子用积木搭高楼,搭到一半倒了,儿子自言自语:“太好了,我又可以重新练习我的能力了。”

◎……………………………………………………………………………………

勤劳 儿子看完三只小猪的故事便自言自语:“我睡觉的时候,就是懒惰的人;我吃饭的时候,就是嘴馋的人;我出去玩的时候,就是勤劳的人。 ”

◎……………………………………………………………………………………………

心肝 一天,我称儿子为“心肝”。儿子说:“你想吃了我呀?”

◎……………………………………………………………………………………………

◎ 带谁去旅游

一直计划着等儿子再长大一些,便带他去旅游,幻想着带他出去玩的快乐。

心里很清楚这是一份苦差使,不仅要挤出时间,还因为孩子的幼小,这一路上会十分操心,会很累,但是,仍然不停地幻想着、构画着……

有一天猛然想到:为什么没有同样幻想与构画着带自己的老母亲出去旅游呢?

毕竟,退休在家的老母亲,最大的兴趣与梦想便是常出去走走,而这梦想实现的最大障碍,便是没有人陪伴。我总是说自己太忙太忙,因此只能劝母亲参加老年俱乐部的旅游团,劝母亲在自己的老同事中寻找同伴,难道我就真的忙得没有办法挤出仅仅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吗?带母亲出去旅游,肯定会比带儿子出去玩省事省心多了。

我自己小的时候,母亲同样将带我出去玩视做一件极快乐的事情。记得 8岁那年爬千山,当时连饭都吃不饱的母亲爬不动,坐在石凳上看我顺着石阶爬到她视线的尽头,她向我挥挥手,我就忙返回来……

我们对于自己的孩子总是给予更多的爱,而对于自己的父母,却回报得少之又少。我们太习惯从父母那里得到,以至于我们甚至不习惯为父母付出。我的潜意识里总觉得母亲是那个可以不断给予我关爱的人,她永远是坚强的,永远是付出的,永远不需要我的回报……

然而,事实是,我的老母亲真的已然老了。

忽然间想到,也许我的老母亲某一天会突然离我而去,那时我会悔恨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为她做过一些什么。而我现在想到能为她做的,也仅仅是陪她出去旅游。即使仅仅为了减少一些母亲离去后的悔恨,我也应该陪母亲玩玩。

写完这篇文字,我立即给母亲打电话,约一个旅游的时间!

我们生养孩子的一个重要收获是:从为人父母的经验中,体会自己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从而更多地去爱、去回报我们的父母。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妻子写的故事(2则)

这本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我写的,下面这 2则,则是妻子写的。

◎ “漂亮的小熊”

儿子穿新衣服总是特别高兴。一次有朋友来访时送了一套新衣,儿子认真地对人家说:“穿上这套衣服,我就是漂亮的小熊。”

儿子爱美,是从 3周岁开始表现出来的。正值夏天,我给他手工缝制了一套绿缎子中式开襟夏装。缎子面料是真丝的,穿上很凉爽,加上幼儿园老师夸儿子的衣服漂亮,这个夏天儿子几乎天天都坚持着要穿这套衣服,我则不得不天天晚上洗。

对于做服装,以前我一直只会钉扣子,可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一点点喜欢上了缝缝做做。虽然经济上允许给孩子买成衣了,但给孩子手工缝衣服另有一番快乐。守着床头已然睡去的孩子,一针一线地缝着,想象着孩子穿上后的样子,觉得很幸福,仿佛是一种表述母爱的方式。

不约而同地,远在天津的奶奶,也不断买回各种小块布头,给儿子裁剪、缝制各种衣服,为此还特意借了一个缝纫机回来。只是奶奶做的衣服总是太大,这也许因为奶奶总见不到孩子,在奶奶的心目中盼着孩子快点长大,所以不知不觉影响了她对孩子身高的判断。

一次,我花十元钱买了一块立绒布头儿,给儿子缝了一条裤子之后,余下的只够上衣的两个前片,我就用自己缩水的羊毛衫裁了一个上衣的后片,合在一起给儿子缝成一套衣服,又在裤子上绣上小鸭子和大象。特别是在上衣的两个口袋分别绣上儿子的名字,在两条裤腿上则缝出汉语拼音的儿子的名字。儿子很喜欢这套衣服,总是骄傲地指着口袋上的字告诉别人那是他的名字,又说:“这是妈妈给我缝的。”

记得儿子过“百岁儿”的时候,我们给他买了几套童装,加上亲友送的,有二十多套了。老公把所有的包装盒都拆了,孩子平均每天换两身,很像样地当了一回小模特儿。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孩子身体长得快,不到两个月,这些衣服都小了。

3岁半时,儿子已然会自己选择新衣了。在服装店选衣服时,他要求衣服上要有动物图案,上衣喜欢有拉链的、有帽子的,而裤子则要带口袋的,好放手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服装,这有助于从小培养他们的服装文化意识。

姑姑送给儿子一套派克兰帝童装,橘黄色的上衣,有拉链、小狗图案、帽子,口袋上还有扣子,儿子很喜欢,每次放进东西都要自己把扣子扣上,还说:“不会丢东西。”这年秋天,这套衣服成为孩子的最爱。

儿子不喜欢的衣服是套头式的毛衣,因为穿的时候需要费力地弯伸胳膊,如果领口窄套入的时候更难,还会碰痛耳朵。儿子已经认得几个品牌的服装了,穿的时候会自己叫出牌子来,如米老鼠、小猪斑纳、小鱼游(派克兰帝),等等。穿上漂亮的衣服,儿子确实像一只漂亮的小熊。

◎ 儿子的消费经

一天,领 3岁半的儿子去商场,刚进门,迎面便是一个摆放得十分漂亮气派的各种巧克力组成的一面“墙”,儿子眼睛一亮,脚步加快,直盯着跑过去。

几位售货员阿姨一定也挺高兴,笑着招呼他:“小朋友,买点什么?”

儿子睬也不睬,径直走到巧克力“墙”面前,认真看了一眼,出人意料地指着最外面那种巧克力气哼哼地蹦出一句:“一点儿都不好吃!骗人!”然后哼了一声,扭头便走。

我和售货员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事还得从半个月前说起。一次去超市,儿子看到一种包装十分精美的盒装巧克力,一定要买。因为那巧克力是“杂牌”,我担心不好吃,想给他买那几种名牌,但儿子认准了漂亮的包装,非要不可。无奈,只得买回。

果不出所料,吃惯了德芙等名牌巧克力的儿子,只吃一块便不再吃了,只是整天摆弄那漂亮的盒子玩,还时常认真地包一块递到我们手里:“妈妈,爸爸,你们吃吧!”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便趁机教育儿子:包装好的不一定好吃,一定要看品牌,看说明。那以后再去超市,儿了选择巧克力或其他食品时,总是说:“妈妈,看说明!”

在各种果冻广告充斥电视屏幕的时候,儿子也不免受其诱惑,在超市看到了便闹着要买。我和他爸爸都说,这种东西没有营养,也不好吃。儿子不听,只得买回。但只一次,他便觉得没什么味道,再在电视上看到果冻广告的时候,便会指着屏幕怒斥:“不好吃!没营养!骗人!”

儿子喜欢带卡通图案的服装,所以我给他买衣服时总是挑选有动物图案的,孩子十分高兴,抚弄着衣服上的小动物自言自语。但是,胶印的图案经过几次水洗便残缺不全了,儿子很伤心,说:“妈妈,它们多疼呀。”那之后我便得了经验,一定要买机绣或布补的小动物。39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