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孩子喜欢打人我该怎么做

孩子喜欢打人我该怎么做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2.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有许多孩子脾气非常暴躁,除此之外还有些喜欢动手打人。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喜欢打人我该怎么做?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喜欢打人我该怎么做

小朋友喜欢打人,在学术上被称为「具有攻击性行为」。

孩子发展出攻击性行为,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遗传因素

不同孩子天生的神经活动类型就不同。有的孩子生下来就容易情绪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

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还是后天环境与文化教育。

社会环境

孩子天生就是喜欢并且善于模仿别人的。

一是对现实生活中「坏榜样」的模仿。

有的孩子本来很守规矩,从不打人;但坐在他旁边的同学很调皮,没事就打别人几下,还经常会去招惹他,欺负他。无形中,孩子就学会了,当同学再去打他的时候,他也会还手了。

一是对虚拟世界中「媒体内容」的模仿。

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会观看动画片、卡通片(《X出没》、《X特曼》等等),其中不少都充斥着一些暴力、复仇的镜头,而孩子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使孩子不知不觉地都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家庭教育模式

孩子的攻击行为还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这也是造成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从学术上来说,不太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主要分为「绝对权威」、「过度溺爱」和「过分放任」三种。这三类家庭,都会有对孩子不适合的限制。这些,都是造成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当孩子从2岁到3岁,从「被打」变成「打人」,我们该怎么做呢?

纠正观念

一方面,父母首先纠正自己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另一方面,父母还要逐步纠正孩子「打人能获得成就感/想要的东西」这类观念。虽然在动物世界,靠暴力压制别人确实能获得利益,但人类社会是不同的。

想要纠正孩子的观念,父母要多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信任自己,才会认同自己所提出的建议。

减少刺激

年龄较小的孩子,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古人就很重视对环境的选择。例如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

孟子和妈妈,在他父亲过世后,住在墓地旁边。孟子经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同时,父母还需要注意「让孩子们减少冲突/摩擦」的环境因素和布置:

- 给孩子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孩子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

- 玩具和食物的数量尽量充足,供他们自由选择,以减少孩子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 阻止孩子接触不良传媒,例如有暴力元素的影视剧等。

合理宣泄

有些孩子可能由于害怕惩罚,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

这时,父母要教会孩子宣泄情感的方法,允许孩子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

例如,教孩子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的攻击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大哭大叫,以宣泄内心无法排泄的挫折、愤怒与烦恼等等。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转移他们的攻击性情感。

例如之前萌妈写过的2个风靡欧美的情绪控制游戏(戳我),以及运动、玩沙子、踩水等游戏中的跑、跳、扔、戳、踩等发泄行为,也能有效帮孩子控制情绪。

提供榜样

既然孩子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那么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谦让、互助、合作的行为。

孩子的模仿能力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地学习模仿,所以父母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比如,很多父母习惯「口头」教育孩子不准打人,但是,父母在孩子犯错误后,就狠狠地「身体力行」打他一顿,这样当然会助长孩子打人的毛病。

自我控制

孩子4岁左右开始形成心理理论,此时父母可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同情心,帮他们认识到攻击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学会对攻击行为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从而有效地抑制打人等攻击行为。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