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魏坤琳:年轻的北大教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魏坤琳:年轻的北大教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5.3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头脑聪明,四肢发达的科学家,白衬衫,认真脸,「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许多人熟悉这个《最强大脑》舞台上的魏坤琳。生活中的魏坤琳「亲民」得多。

头脑聪明,四肢发达的科学家,白衬衫,认真脸,「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许多人熟悉这个《最强大脑》舞台上的魏坤琳。生活中的魏坤琳「亲民」得多。

他从小是学霸级的人物,喜欢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对很多知识有所涉猎。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被德裔的博士导师直接叫「Why先生」,契合了德语中 ( Wei ) 的发音。

他也有很多的业余爱好,比如很喜欢滑雪,单板双板都会,还有潜水、冲浪。尽管是个脑力达人,但他自认不像《生活大爆炸》里的任何一个,「我不像他们那么Nerdy(书呆子)。」

魏坤琳:年轻的北大教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做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坤琳工作起来毫不含糊,周末也经常泡实验室。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业内重要学术刊物《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当代生物学》( Current Biology ) 上发表研究成果。

普通人可能看不懂论文,但许多人都有可能因他的研究而受益。比如,他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合作,用体感游戏帮助中风病人康复;为糖尿病足定制鞋垫预防糖尿病足;设计知道使用者心思的智能假肢...... 魏坤琳可不想让研究只停在数据和论文上,他要让科研成果真正「有用」。

科学家和他的孩子

魏坤琳:年轻的北大教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第2张

有一次,一个杂志问魏坤琳的女儿:用一句话来形容爸爸吧?孩子立刻回答:是个好爸爸!

孩子的话印证了魏坤琳自己的判断:「我是家里最懂孩子的人。」

比如,孩子吃饭时开始发呆了,一般父母一定要催:快点吃,饭都凉了! 但魏坤琳没有着急催促。 他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问题呀?」孩子说,她在想「8」该怎么写。爸爸很自然地跟孩子说:「你赶快吃,吃完饭爸爸找张纸,跟你一起写。」一场常见斗争就这样消失在萌芽状态。

他喊女儿起床的方法也非常特别:「宝宝,滚过来,到爸爸这边来!」

对于「滚」这个词,他是这么解释的:

我们做大脑神经研究的人都知道,action(行动)和movement(动作)对大脑来说复杂程度完全不同。动作是最小的控制单位,而行动则可能有一系列的动作,而且它需要比较清晰的目标和一系列的计划。小朋友们的大脑目标感不强,没有办法对行动指令快速做出回应。如果大人希望孩子做某件事情,最好能够帮助他们把目标拆解开,给出当下立即可以做的具体动作。比如我说的「滚」。

他把专业的脑科学知识融入到了自己养娃的过程中。

关于聪明养育,他说

父母最希望小孩拥有的就两样东西,就是健康和聪明。健康,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和营养水平,一般问题不大。但是聪明,怎么让小孩更发挥他的潜力,培养他的能力和兴趣,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知识了。

孩子们都愿意模仿家长。如果你希望孩子更多运动一些,你也要多外出活动。如果你希望孩子更爱阅读、更爱学习,你自己也要在家里常常阅读。教育方式,有时候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些家长可能只想着「copy」,看到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恨不得我把孩子交给哪个机构就好了。这其实是一种偷懒。做家长没有捷径,得多花时间陪孩子,多花心思观察和了解孩子,了解育儿相关的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脑科学基础知识。在掌握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再针对自己的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行动。

你和她的言语交流,你小时候给她的爱抚,你和她一起做的游戏,你和她一起读的小人书,一起堆的沙子,一起跑过的林荫路,这些是她最重要的早教。当然,如果你能多知道一点靠谱的、科学的育儿知识,并在陪伴她的时候应用上,那就是美好中的完美了。?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