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对比时,最致命在哪?

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对比时,最致命在哪?

来源:小宝贝儿网    阅读: 6.5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上周跟朋友吃饭,旁边坐着父子俩。“你看看,人家某某为啥奥数学得那么好?”“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学习多自觉!”“我同事女儿的钢琴都过8级了,你怎么就没人家厉害呢!”……一顿饭下来,耳边净是那位父亲对儿子的数落。那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对比时,最致命在哪?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想起小时候,总有一种人在我们的生活里闪来闪去,他们叫“人家的孩子”。“人家的孩子”永远比你乖、比你努力刻苦、比你成绩好……而你,好像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 “人家的孩子”。

如今,被这个“人家的孩子”一直打败的你,或许也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你是不是也会拿同样的话来教育他呢?

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对比时,最致命在哪?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家的孩子”?

前阵子,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有一集,黄磊、何炅在小山村的蘑菇屋接待宋丹丹和儿子巴图。节目刚开始,一派和乐融融的感觉,没多久,就有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因为宋丹丹一直在损儿子巴图。比如当大华为大家做了早餐,宋丹丹却不满地对巴图说: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

因为宋丹丹这句话,很多名为“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除了替巴图抱不平,还纷纷吐槽“人家的孩子”是自己多年的敌人,因为自己就是一路被他们“比”着长大的。旁观这些吐槽的口水战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初自己的父母总爱搬出“人家的孩子”来教育我?而为人父母后的我,时不时为什么也会不自觉那么做呢?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班杜拉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他给三组孩子播放一个影片:影片的前半段是一个人对着一个充气玩偶拳打脚踢;影片后半段,A组孩子看到这个人受到惩罚,B组孩子看到这个人获得奖励,C组孩子则没看到这个人有任何好或坏的结局。

影片结束,实验者把孩子带到另一个房间,房间有很多玩具,同样有一个充气玩偶摆在显眼处。孩子玩了阵子,结果发现,A组孩子对玩偶表现出粗暴的行为次数最少,B组最多,C组居中。

根据实验,班杜拉提出一个学习的论断:“孩子通常会经由观察别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奖励或处罚),间接学习到是否要表现某一个行为。”这个间接学习的过程,被称为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则被称为榜样。

说到这,或许就明白了,不管是宋丹丹,还是大多人的父母,他们之所以在教育我们时,爱搬出“人家的孩子”,其实是心里的一种投射。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与自己的理想中还有差距,所以希望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借榜样的形象,让孩子意识到差距,懂得进步,从而也拥有同样的能力或素质。

盲目的比较,是错误的开始

可事实上,这种方法真能使孩子懂得差距和进步吗?

《我是演说家》第二季节目,有个选手讲了自己成长中的一个小故事:为了过一个快乐的暑假,有一次我把隔壁家那个经常被爸妈拿来跟我比的家伙叫过来,乞求他能不能看书别看那么晚,说服他能不能在考试做错几道题别考那么高分……可惜人家不答应,于是我狠狠把那个家伙揍了一顿。”

为什么我们不仅不学习榜样,反而对父母为我们树立的榜样充满反感?

这个选手在场上告诉评委自己的心声:

“从小学起,父母就爱拿我和别人比较。只要我背不出一首诗,他们就嫌弃你不如隔壁家的某某古诗背得好;我考试成绩只要稍差一点,他们就会数落你没隔壁家的某某争气、有出息……

一开始我当然生气,因为自己的父母老说人家孩子好,明摆着是不喜欢我。后来被说多了,就觉得讨厌,讨厌那个老让自己挨骂的人,也讨厌父母这种‘只管比不管教’的做法!”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每次问题发生,“人家的孩子”就出现了,在他的对比下,孩子的问题被放得更大,被骂得更惨;

第二,父母不断变换“人家的孩子”,一下这个隔壁家,一下那个隔壁家,让孩子老追不上。榜样没个准,就失去了被学习、被模仿的意义;

第三,父母老拿“人家的孩子”来否定、打击孩子,却不告诉孩子要怎样学,这让彼此间更像是一种职场的上下级关系,而不是一种教育的关系。

以前,金星在节目中说过一句话:“对家长来说,只管骂不管教的教育都是耍流氓!” 事实上,每一次父母这种“只管比不管教”的做法,都只会加深对自己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会让孩子一次次感到自己技不如人,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

我有个男性的朋友,是一家名企的策划总监,看起来精明能干,奇怪的是,他一直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如人。

为此,他的爱情常不如意。因为自卑,他变得过分用心,害怕,谨慎,总想自己做不好就会被对方讨厌,被嫌弃……

为什么这样?他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在戳他:“你看看你,你怎么不如人家!”记事起,他妈对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这个声音,在他的耳畔嗡了二十多年。

这或许是我们很多人现在会出现的状况。于丹说:“每个自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的确,想想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指责、评判,尤其是比较,让自己变得多不开心,这样的教育为什么还要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蹈覆辙呢?也许,你随口一句“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发泄了自己当时的情绪,殊不知在孩子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阴影。

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对比时,最致命在哪? 第2张

如何为孩子树立榜样?

成功路上,不否认,每个孩子都应有一个榜样,学习他、分析他、模仿他,直到追上他或超过他,可世界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说:“你只有发自内心去欣赏榜样,只有坚信榜样身上的优点会在自己的身上被复制,坚信榜样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这种相信才会产生力量,而榜样的优点才会在自己身上出现。”按这个说法,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如果只会让孩子反感、厌烦,那么效果必然不如人意。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才能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呢?

首先,别否定孩子所有的行为,也别盲目肯定“人家的孩子”所有的行为,要明确榜样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在孩子能力可以学习的范围内的。就好比,你不能要求一个性格文静的孩子唱歌跳舞跑步打球样样都很厉害,你也不能要求一个对数字、逻辑推理不感冒的孩子能把数学学得有多出色……

我一个高中同学,他读书时酷爱文学,语文学得很厉害,可他有个要命的短板——数学学不好。偏偏他父母是个严厉的人,常拿他和别人比,尤其是数学。比来比去,数学成绩越比越差,高考时,语文更是考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分,导致他只上了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可见,盲目比较,只会给孩子带来挫折感。

其次是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近榜样,指导他观察榜样的态度、行为和处事风格,这样才能使孩子对榜样产生一种清晰的感受,而不只是一味从你口中听到榜样模糊的存在。

陆毅带女儿贝儿参加《爸爸去哪儿》,贝儿每次看到多多照顾那条叫乖乖的小狗时,陆毅都会在一旁跟贝儿解说多多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要贝儿如何去学……

节目结束后,陆毅透露,贝儿最喜欢的人就是多多,因为她觉得多多有爱心,觉得她好温暖好善良。跟着多多,贝儿也成长了不少。

“人家的孩子”都是种伤害吗?未必。

比尔·盖茨的爸爸早些年出了本他是如何教育儿子的书,我把这书读了一遍,记住了一句话:“作为父母,你什么都可以对孩子做,只有一件事不能对孩子做,就是贬低孩子。”

所以,希望父母在拿“人家的孩子”来鞭挞自己孩子时,也能多赞美自己孩子,多欣赏他,多鼓励他,和他聊聊天,流露支持、接纳的眼神,给予他温暖和爱的怀抱……这才是孩子一生爱的源泉和成长动力。

要知道,孩子成长的路上不需要贬损,爱的鼓励能让他未来的路变得更美好。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